大四毕业生代表在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docxVIP

大四毕业生代表在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四毕业生代表在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各位老师、同学、家长,以及屏幕前的家人们:

此刻站在这里,我望着台下熟悉的学位服海洋,忽然想起四年前报道那天——我拖着比人还高的行李箱穿过南门,被梧桐叶筛落的阳光晃得眯起眼,保安大叔帮我搬箱子时说:“姑娘,这四年你会在这儿走无数遍,到最后闭着眼都能数出第几个台阶有裂缝。”如今,我真的能闭着眼说出:第三教学楼的电梯总在上课前五分钟最挤,图书馆B区靠窗的位置有晒进来的斜角光斑,二食堂的糖醋排骨永远在打烊前半小时售罄,而情人坡的猫,从三花变成了玳瑁,又变成了如今那只总爱蹲在石凳上看晚霞的橘白。

这些琐碎的日常,曾经以为会像沙粒般从指缝漏掉,可此刻它们突然串成了珍珠——原来我们的青春,早被这些“小确幸”悄悄填满。

我记得大二那年冬天,为了准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们团队在实验室熬了七个通宵。最后一晚,键盘声突然停了,小林盯着屏幕说:“我好像算错了关键参数。”整间屋子的空气都凝固了,直到张老师抱着保温桶推门进来:“早猜到你们没吃饭,我老伴儿煮了羊肉汤。”雾气漫过镜片,我们重新摊开草稿纸,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窗外的雪落了又停,最后交卷时,东边的天空已经泛起鱼肚白。后来我们拿了省一等奖,证书上的烫金大字在阳光下闪着光,但最珍贵的,是张老师那句“过程比结果重要”——他不知道,这句话在我后来考研复试紧张到发抖时,成了最稳的定心神咒。

我记得辅导员王老师的“深夜热线”。大三实习季,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遭遇职场PUA,连续两周躲在被窝里哭。某个凌晨两点,我鬼使神差给王老师发了条消息:“我是不是很差劲?”五分钟后,手机震动起来,他的声音带着刚被吵醒的沙哑:“你现在在哪儿?我在宿舍楼下等你。”我们坐在操场看台上,他说自己刚工作时也被前辈当众骂哭过,说“被否定的是某件事,不是你这个人”。那天的风很凉,但他的外套披在我肩上,暖得像片云。后来我才知道,他手机24小时开着,怕错过任何一个需要他的学生——原来“辅导员”这三个字,是无数个这样的深夜堆起来的。

我更记得我的室友们。四个人的小窝里,有过抢吹风机的手忙脚乱,有过为“今天谁倒垃圾”的互相推诿,有过考前互相抽查知识点的“严刑逼供”,也有过毕业租房时“我陪你去看房子”的默契。去年我生日,她们偷偷把我锁在教室,在宿舍布置了一墙照片——从军训时的青涩,到社团招新的搞怪,再到实习时的职业装。最后一张是前几天拍的,我们举着毕业证在南门合影,旁边手写着:“下一个十年,还要一起给彼此的孩子当干妈。”

这些片段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回,突然明白:大学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某一门课的公式,而是如何在碰撞中学会包容,在挫折中学会坚韧,在平凡中学会珍惜。

记得刚入学时,我总爱问“学这个有什么用”。大一的古代文学课上,李老师讲《兰亭集序》,我说“背这些对找工作又没帮助”。他没反驳,只是让我们写一篇“二十年后的自己”。我敷衍着写“成为职场精英”,他却在评语里写:“愿你二十年后,仍能为一朵花开驻足,为一段文字流泪。”后来我在实习时做企业文化策划,需要写一篇关于“匠人精神”的文案,突然想起《庖丁解牛》里“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从容;在项目受阻想放弃时,想起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原来那些被我视作“无用”的诗与远方,早就在骨子里织成了面对生活的底气。

这四年,我们也见证了彼此的蜕变。有人从说话脸红的“社恐”变成了主持过大活动的“台柱子”,有人从“实验小白”变成了发过SCI论文的科研新星,有人从只会“打游戏”的“宅男”变成了带领团队做公益的志愿者。我们在挑战中重新认识自己:原来我可以连续站三小时做宣讲,原来我能在压力下保持清醒,原来我比自己想象中更有韧性。

当然,我们也有过迷茫。大四秋招时,看着身边人陆续拿到offer,我在出租屋的台灯下改了二十版简历,怀疑自己是不是“落后了”。直到跨年夜和导师吃饭,他说:“人生不是赛道,是原野。有人二十岁结婚,有人三十岁才找到热爱的事业,重要的是你走的每一步都在靠近真实的自己。”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里的结——后来我选择去山区支教一年,不是为了“加分”,而是想看看课堂外的世界,想知道自己除了“卷绩点”,还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此刻,我们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有人将继续深耕学术,在实验室里与数据为伴;有人将走进职场,在格子间里书写新的故事;有人将背起行囊,去更广阔的天地探索;也有人会像我一样,选择暂时慢下来,去回应内心的声音。但无论去向何方,我相信,我们都带着同一份“底色”——那是图书馆里翻书的沙沙声教会我们的专注,是小组作业里争执后的拥抱教会我们的包容,是失败后互相打气的话语教会我们的温暖,是老师那句“慢慢来”教会我们的从容。

最后,我想对陪我们走过四年的人说:

谢谢老师,是你们用知识的火

文档评论(0)

每一天都很美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加油,继续努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