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和放下”的结合--论李白“以道侍儒”思想-毕业论文.doc

“提起和放下”的结合--论李白“以道侍儒”思想-毕业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提起和放下”的结合--论李白“以道侍儒”思想 【作者】杨娟 【关键词】李白???儒家???道家???“终南捷径”???“功成身退” 【指导老师】戴伟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其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且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以致流传到今天,仍能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李白终其一生,他都是以满腔的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立功和享受。所以李白是否为清高之士,学术界向来争论不已。而对于李白的思想则更是众说纷纭,儒家、道家、纵横家、游侠等等,这就使李白的思想有可写之处。虽然研究李白思想的论文和评论者不胜枚举,可真正研究其道儒精神结合的却寥寥无几,或研究其红尘避乱之表现追求道,或研究其入仕积极之追求儒,如李鲲《大鹏形象看李白的儒家思想表现》。大部分的作者都认为李白的道家思想是因为他政治抱负未遂,为理想奋斗一生而最终未能实现这一抱负后所追求的,如薛天纬《道教与李白之精神自由》。更有胜者如周勋初的《李白评传》等就认为李白没有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纵然评论论文多,即使有的学者也将李白的道儒思想综合研究,但总是从两个方面单一进行分析,没有具体的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使两者的联系不密切。综上,我个人认为李白不是简单的接受儒道思想,而是有一定的目的。他同时接受两个完全不同,且相对而言有一定的背离性的两大传统思想是由他自身的目的的。所以我将此作为本次论文的研究目的。我在仔细阅读陈贻火欣先生的《唐诗论丛》后,对其中的“唐代某些知识分子隐逸求仙的政治目的”这一观点做了较好的分析,并仔细查阅李白的相关资料和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深入阅读李白诗歌作品文本等,了解到李白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希望建功立业;了解到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并且我还查阅各种资料,学习相关道家、儒家思想及所体现的政治路线等。本文则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李白的道家思想与儒家精神的结合,他所执着追求的是他的政治抱负,但他获得政治愿望的途径却是以道来实现儒家思想的抱负,最终阐释李白思想的“以道侍儒”,以获得他最完美的人生模式:功成身退,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意义. ?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是唯一被称之为“诗仙”的人,他的诗作逸气豪放、超然脱俗,显露出他独特的个性与对人生的追求。李白是一株奇葩,他有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有执着顽强的追求精神。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道、释等集于一身,在他身上,更为重要且影响极深的莫过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因素,历来对中国的文人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文人的身上都交织着这两种思想,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仕宦和文学创作。儒家思想要人积极入世,建功立业,而道家思想却要人避世退隐,消极无为,致使历代的文人在仕与隐之间不断的作着权衡选择,有时令他们非常矛盾。李白亦如此,在这两大思想之间游移穿梭,唯一不一样的是李白并非将两者分离为两个人生极端所追求的,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李白的道儒结合不是简单的受其影响,而是有其一定的目的性。 一、 道儒思想的形成:“兼济天下”思想根深蒂固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青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所接受的思想和意识往往深入人的骨髓,并在今后的人身道路或为诗为文的过程中自觉与不自觉地流露出来。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在碎叶之地[1](p19-23),而在705年其父携家从西域到蜀中(四川绵州昌隆),李白已经五岁。可以说,李白的青少年是在四川度过的。自古以来,四川道教氛围非常浓厚,距李白住家附近的紫云山,戴天山便是道家栖隐之地。所以,环境对他的道教信仰影响很大,这在他的很多文本中有所体现,如他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居》);“十五神仙游,神仙未层歇。”(《感兴》八首其五)等,这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的直接反映。同时,李白也得到儒家文化的丰富营养,“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可见,李白自幼受到严格的教育,不仅学习了正统的儒家著作,也学习了诸子百家等各种著作。十五岁以后,已具有四方之志的李白更加刻苦地充实提高自己的学识才能,“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李白在十五岁后的大多数时间隐居在四川江油大匡山的大明寺里读书,这一时期,他广泛地涉猎各种学说,习作诗文,常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隐者留其名”,经过十年砥砺,开元十四年(726年),二十五岁的李白为实现四方之志,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吏书》),开始他登历名山大川,交结豪侠的壮游。在离开故乡四川江油之前,李白作《别匡山》一首,“小峰如画碧参差,藤影摇风拂槛垂。野径来多将太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