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议杜甫诗歌的三峡民俗书写.docVIP

【毕业论文】浅议杜甫诗歌的三峡民俗书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浅议杜甫诗歌的三峡民俗书写 【作者】胡光云 【关键词】杜甫诗歌;三峡民俗;双向互动 【指导老师】李金荣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民俗,即民间风俗,它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有的风尚、礼节、信仰、习惯等的总和,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而文学则人学,它是通过言语艺术反映各个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文学和民俗的关系,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彼此之间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和心灵感应。一方面,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特有的民俗不但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而且文学作品中的民俗书写还提升了文学作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情趣。文学要参与民族文化积累工程建设,就必须从民俗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文学真正成为“民族的”,进而才能成为“世界的”。另一方面,文学作品又为研究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特有的民俗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成为窥探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据考古发现,长江三峡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来,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居住,他们依山傍水,从事原始农牧渔业生产,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三峡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流、融合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和民族性格。 尽管三峡地区有关历史文化方面的情况,其见诸文献记载的历史不可谓晚,但其作为区域性的文化真面目如民俗风情等,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为人们所了解。而承载三峡地区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就是本时期的三峡文学。 在三峡民俗文学史册里,不能不谈谈杜甫。他飘泊奉节、巫山等地,寓居三峡三年之久,在三峡期间共写出了400多首诗歌,在这些诗歌中即有大量关于三峡民俗的描写,有关唐宋时期三峡民俗的情况正是依靠杜诗得以保存,而三峡特有的民俗风情又曾给予了诗人太多的回报,故本文拟以杜甫三峡诗歌作为观照对象,希望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分析杜甫诗歌与三峡民俗双向互动的关系。 一、杜诗中三峡民俗再现 ﹙一﹚三峡民居特色 诗人杜甫从剑阁入蜀,首先映入他眼帘的,便是当地那怪异的巢居。长江三峡两岸居民,利用峡江多岩石树木之优势,依山筑室而居,层层叠叠,仿佛置入山水画卷之中。尤其在那险峻的临江之畔,古代巴人依山傍水建成了一栋栋奇特的“吊脚楼”,古代称之“干阑”。三峡地带,终年云遮雾绕,地势潮润。古人为避瘴疠,毒蛇之害,人居楼上,古来有之,代代相承。这些优美的“吊脚楼”常常建在斜坡上和河畔边,一般为两楼一底,底层为牛栏猪圈,中层住人,顶层储藏粮食瓜菜,是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难怪诗圣杜甫在进入巴蜀大地面对干栏式楼居和栅栏的殊俗时,不禁在《五盘》中叹道:“仰凌栈道细,野人半巢居”。经过三峡,他在《赠李十五丈别》中写:“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巅.下临不测江,中有万里船。” 对于什么是“鸟兽居”,仇注:“鸟兽居,即巢居穴处”。[1]( p1344?) 可说杜甫从川西到三峡到处都发现巢居。杜甫于公元766年4月寓居奉节,对三峡民居有《夔州歌十绝句》(其四)歌云:“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枫林桔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仇注:“四章,记赤甲白盐也。刺天,言山势之高。接巅,言居人之密。丹青,谓枫橘异色。锦绣,谓楼阁相映。可见夔州既庶且富也。”[1]( p1304?) 杜甫诗中“闾阎”,原意指乡里中的门,这里是指夔州人民依山势之利,重叠建筑的房屋。深秋季节,在枫树与桔树的红绿交映之下,那稠密的民居缭绕山势直上山顶,造成了“复道重楼锦绣悬”之美景。 我们从杜甫诗中,侧面了解到三峡古镇夔州人民,祖祖辈辈经过改天换地,把峡中一个荒凉小镇,建设成为人烟聚居的峡中乐园。 由此看来,所谓入乡随俗,杜甫就曾在径微叶茂的山上结庐,如《贻华阳柳少府》:“俱客古信州,结庐依毁垣。相去四五里,径微山叶繁。” 杜甫先后寄居西阁、襄西、东屯、赤甲等地,因他到夔州后结识了当地的小军阀柏茂琳,他的生活来源主要还是出于柏茂琳的帮助。杜甫初来之时,虽柏茂琳对他照顾有加,但还是连一座比较近情的住宅都没给他,他还得自己设法在官家的破屋里树篱拄壁。[2]( p150?)但这些事大都由柏茂琳派送给他的奴仆们去办,也因此按照他们的习俗建筑,但大都非常简陋,描写自己的房屋简陋的诗句如《秋日夔州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俗民邻鲛室,朋来坐马鞯。缚柴门窄窄,通竹溜涓涓。” 此两联极言居室之简陋。朋友来了连个坐具也无,只好坐马鞯;缚柴为门,不为防盗(也无物可盗)。 又如:《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蓬门”就是用蓬草编成的门户,意思 是房子简陋。后来杜甫离开蜀地,只身前往湖南潭州,对巴蜀地区的巢居还是念念不忘。如《燕子来舟 中作》:“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可见三峡这种“巢居”的居住方式对杜甫的影响之大。即便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