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边缘化,1905—1919.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文化的边缘化, 王钧林 摘要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到了近代,迅速下移,退居次要地位。儒家 文化被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转型,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儒学丧失其官学地位,和儒 家文化所依附的社会制度的崩溃。儒家文化被边缘化以后,并没有“博物馆化”,成为死的文 化遗产,“为有源头活水来”,仍然富有生命力,成为现代中国多元文化中的一种,与西方文 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并列为现代中国的三大文化形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今日欲建设 中国文化,须坚持中国文化本位,以儒家文化为主要资源,兼收并蓄中、西、新、旧等各种文化 的优秀成果,融会贯通,综合创新,以新内涵、新形式、新气象延续数千年中国文化的命脉。 关键词 儒家 儒家文化 边缘化 现代化 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作者:王钧林,男, 年生,山东莱阳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 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儒学史。济南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可是,到了近代,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 转型,特别是国家的根本变革,儒家文化在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被彻底边 缘化了,退出了先前的主流文化的地位,“五四”新文化代之而兴。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划 时代的重大事件,然而却至今没有得到认真的研究和总结。 一 、儒家文化的边缘化 儒家文化的被边缘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密切相关。 世纪 年代开启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是导致中国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世界 范围内的现代化高歌猛进的时代,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后进国家来说,现代化是无可逃避的 宿命。愿意的跟着走,不愿意的牵着走。此乃必由之路,别无选择。现代化是一个把现代 性的种子植入传统社会的土壤,使之发芽、扎根、生长的过程。现代性虽然是一个不断生孔子研究年第 期 长的概念,但是,对于 世纪末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来说,它却有着清晰而确定的内涵, 举其荦荦大端,至少有以下三点: 由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民初民间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等推动的经济工业化;由戊戌变法、清末立宪、辛亥革命推动的政治民主化;与上述二者相适应的自由、平等、正义、人权、宪政、共和、科学等思想文化观念。 现代化的进展,现代性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一 年是近代中 国社会转型的第一个尝试期。 年戊戌变法、? 年立宪运动、 年辛亥革 命,是短时间内连续发生的三次国家和社会转型的重要尝试。每一次都有成功的希望,每 一 次收获的却是失望。然而,第一个尝试期毕竟最终实现了由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 变,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任何公开的复辟都会遭 到国人的唾弃,任何专制的行为都必须打着民主的招牌。尽管仅仅赢得了一个民主共和 之名,??切不可小觑了这个名:名是理念,是合法性的理据,是逻辑的出发点,有了民主 共和之名,国人可以正名,可以循名责实。 正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第一个尝试期,儒家文化被边缘化,从主流文化的位置上跌落 了下来。 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瓦解了行之千余年的“学而优则仕”的制度设 计,是对儒家文化的第一波冲击①; 年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宣布废除学校读经,从一 向独尊四书五经的教育领域发起了对儒家文化的第二波冲击; 年“五四”新文化运 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喊出了“打孔家店”的号,完成了对儒家文化的最后一击, 终结了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的主流地位。 有意味的是,对儒家文化的第一波冲击,来自于清政府;第二波冲击,来自于民国政 府。前后相隔不过七年,帝制政权与共和政权都对儒家文化采取了动摇其本的措施,反映 了此时儒家文化的尴尬处境。而最要命的第三波冲击,来自于民间,一批“五四”学人承 接辛亥革命思潮反孔的余波②,起而批孔,反礼教,直捣孔家店,声势浩大,震动社会。参 与反孔的“五四”学人有新潮的自由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都是当时社会的精英分 子和主流知识分子,拥有话语权,领一时之风骚。为孔子、儒家做有力辩护的只有梁漱溟 一 人,势单力薄,不能扶大厦之将倾。儒家文化自汉代确立起其主流地位以来,曾经遭遇 过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挑战,却未曾受到社会精英分子和主流知识分子的群起反对与 批判。“五四”时期,一批社会精英分子和主流知识分子请来“赛先生”和“德先生”,提倡 ① 世纪 年代,太平天国反孔斗争,构成了对儒家文化的冲击,但是,与 世纪初相比,却具 有不同的性质:.具有打、砸、烧等非理性行为的特点; .以洪秀全参照基督教的样本而创立的拜上帝教 为思想武器; .来自于非主流社会。这就决定了太平天国反孔斗争不可能对儒家文化产生真正的威胁。 ② 辛亥革命前后章太炎等人已经掀起了一股反孔批儒的思潮。 年,柳诒征致信章太炎要其 为“五四”反孔负责,章太炎回信表示接受。这说明至少在柳诒征和章太炎看来辛亥革命思潮反

文档评论(0)

在水一方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