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年第 4期 史学史研究 No.4,2010
总 140期 JOURNAL OFHISTORIOGRAPHY SerialNO.140
论陈寅恪史学考证 中的 “推度之法
朱 慈 恩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陈寅恪的史学考证 ,在史料不足的前提下不得不使用 “推度之法”,常常借
助于各种间接的证据与方法。在陈寅恪的史学论著 中有关推测性的词汇大量使用 ,因为
陈寅恪本人对此已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而其推测性的结论 ,被后来学者反复讨论 ,成为
学术研 究史上的重要 内容。
[关键词]陈寅恪 考证 史料 推测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32(2010)04—007l-07
陈寅恪 曾将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概况为三 :“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取异族之
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 ,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并继而论断,“吾国他 日
文史考据之学,范围纵横 ,途径纵多 ,恐亦无 以远出三类之外 ”。上述概括充分说 明了史料 的拓展
之于文史考证之学的意义。
陈寅恪考证精辟 ,细致入微 ,既掌握 了丰富史料来进行考证 ,又善从 习见之普通史料中发现前
人所未发现的问题 ,这一点早 已为学术界所习知。但是在史料缺乏的情况下,其考证就不得不借助
于推理来完成 ,正如法国学者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在 《史学原论》(李思纯译)中所说:“凡史料所供
给之事实,对于吾人所思考一切整理罗列之计画,决不足以悉充实其一切之空 白缺点”,史学家于
史料 的缺乏不能听之任之 ,而因当 “奋力尝试 ,以求弥缝此等之裂纹缺 口也……奋力尝试,无虑用
推度之法 ,以求达于一新事实”。②本文借用 《史学原论》中的说法 ,将陈寅恪在考证中所用的推理名
之为 “推度之法”,并试加 以论述。
“推度之法”是在史料缺乏的前提下史学家用合理推测的方式来弥补史料与史料之间缺环 ,从
而在整体上能够对历史事实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因系推测 ,故此在陈寅恪的史学论著中,“疑”、
“抑”、“似”、“可能”等推测性的用词 ,以及 “欤 ”、“耶”、“乎”等怀疑性 的语助词 ,大量使用。大致
而言 ,有 以下几种情形:
(一)史料缺乏 ,难得确证。陈寅恪 自述其平生治 “不古不今之学 ”,即以魏晋至隋唐作为研究
[收稿 日期] 201O_06—20
[作者简介] 朱慈恩(1977一),男,江苏苏州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①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8—249页。
② 陈廷湘、李德琬编:《李思纯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71
论陈寅恪史学考证中的 “推度之法”
对象,因为 “汉以前历史材料太少,问题不易说清楚,宋 以后 印刷术发 明,书籍大量广泛流通,材料
又太多,驾驭不易”。④我们知道 ,近现代史料汗牛充栋 、浩如烟海不足语其多,但相比之下魏晋至
隋唐仍然是 “文献不足征”。陈寅恪素来治学严谨 ,研究论断需 “一切靠材料”,在史料缺乏 ,难得确
证的情况下 ,只能 “阙疑”。例如考证魏晋滨海地区的天师道信仰 ,“天师道起 自东方,传于吴会 ,似
为史实”,“(张)林亦疑与之 (孙秀)同教者”,刘琨 “家世环境殊有奉天师道之可能”,“疑卢氏(循)
亦五斗米世家”,“颇疑寇 氏(谦之)本为米贼之党”,高平郗氏 “疑其先代在西晋时即已崇奉此教”,
“疑 (殷)仲堪之奉道,必 已家世相传 ,由来甚至久 ,而不可考矣”。②考证心无义与 “格义”的关系,
心无义是否如六家七宗其他流派与 “格义”有直接关连 ,“以今 日遗存史料之不备,固不能决言
也”。③考释唐代俸禄 ,因 “唐代官俸随时随地互不相同,今存史料 ,殊不完具 ,不易知其详实数额。
故所依据以推测者 ,亦不敢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