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宗黄学苏——论江西宗派的诗学选择
四川大学 伍晓蔓
江西宗派得名于吕本中《江西宗派图》,是在黄庭坚名义下积聚的文学
群体。派中除黄庭坚外,自陈师道、潘大临以下共25位诗人,吕本中称为
“江西诸派”。他们在政治态瘦、诗学观点上有近似的取向,故得以“同作并
和”,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两宋之际形成文学流派,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如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指出,宋代诗歌“以时而论”,有“元{;占体(苏
黄陈诸公)、江西宗派体(山谷为之宗)”,在文学史分期上,江西宗派是元j;占
文学的下一代。面对元{;占时期以苏轼为主盟的坡门酬唱辉煌,江西诸派作
诗不直承苏轼,而是以苏门学士黄庭坚为主要效法对象,这是一个意味深长
的文学现象。联系到元桔之后,苏轼后学无论从数量还是影响上都不能与
黄庭坚后学相比,这个问题就更令人费解。是这些青年诗人见识短浅,能窥
黄诗之短墙而不能及苏诗之峻阶吗?是他们才力浅薄,能步黄庭坚之成法
而不能追苏轼之逸步呢?或者他们拘于一隅,死守派系之利益,而敢于谓黄
胜苏,如王若虚所言“山谷于诗每与东坡相抗,门人亲党遂谓过之?”①这些
猜测看似合理,其实都是隔靴搔痒。
事实上,江西宗派诗人不仅宗黄,而且学苏,他们在苏、黄之间的选择很
具文学走向的意义,值得我们深思。回答了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澄清对江西
宗派师承范围、对苏轼态度问题等一些误解,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元j;占之后,
是黄庭坚而非苏轼的后学引导了文学的走向、成为诗学之主流,为什么江西
诗风在南宋长盛不衰、在后世还屡次重扇等一些关于文学规律的问题,从而
更好地认识宋诗学思想发展的轨迹。本文即拟回答这样的问题,而从江西
宗派与苏轼的关系谈起。
元{;占时期,苏、黄齐名,这总是给多疑的批评家以苏、黄争名的臆想。事
①王若虚:《山谷于诗每与东坡相抗,门人亲党遂谓过之.而今之作者亦多以为然,予尝戏作
四绝云》,《滹南遗老集》卷四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243·
实上,自元丰二年(1079),黄庭坚以《古风二首上子瞻》投赠苏轼,表达了甘
下一筹和心悦诚服开始,就对苏轼以弟子自居,终身景仰。派中的其他诗人
也莫不如此。苏轼不仅在诗歌成就,也在人格风范及其所代表的元裙文化
意义上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对苏轼有“一
代不数人,百年能几见”①的评价。他每以卫青门下任安、扬雄门下侯芭自
比,元禧四年(1089)苏轼出守杭州时,不惜违法越境出送。二潘、何顾为黄
州人,在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曾亲陪杖履,这成为他们终身骄傲的回忆。王直
方元{;占时期从苏轼及其门下士游,以自家园林为他们提供戏谑谈笑的场地。
李彭叔祖公择、父亲秉彝是苏轼至交,父亲去世后,他远负墓盖请苏轼题铭,
得到苏轼“德叟有子不亡”的评价。江端本的哥哥端礼,晁冲之的哥哥载
之、从兄说之、族兄补之皆为苏轼门下士,端本、冲之自然间接受苏轼影响。
韩驹是蜀人,曾在颖昌从苏辙受学,后者教给他家兄的诗文作法。除他们
外,余下的江西宗派诗人无一例外崇拜、尊敬苏轼,绝无诽谤和非议的情况。
建炎时期洪炎编次黄庭坚诗文集,特地将苏、黄订交,黄庭坚得以列入苏门
的《古风上子瞻二首》置之卷首——“以见鲁直受知于苏公有所自也”,②这
无疑是在对待苏轼态度上代表江西宗派的一次郑重发言。
北宋中后期一直处于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中。苏轼是元{;占时期的文化
偶像,在接下来的三十年时间内,却是重获政权的绍述新党打击的主要目
标。他本人被一贬再贬直至海外,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在北归途中去
世;诗歌则列为禁学,诗文集被一再毁版。虽然文学伟人的影响力不可能在
行政禁令下完全清除,但政治的高压确实取得了相当效果。苏诗、苏文的传
播由地上转为地下,人心也在这个时候得到检验。落井下石者有之,望而却
步者有之。当时连米芾等苏门文士都急着与苏轼划清界限,江西诸派的表
现却可圈可点。王直方绍圣初弃官归家,取《南史·谢晦传》“宋武帝日:
‘一时顿有两玉人耳”’的意思,作“顿有亭”,纪念获罪远贬的苏轼、黄庭坚。
谢逸作《王立之园亭七咏·顿有亭》诗证成此意:
富贵幻天机,饥寒撼关键。参前横利害,俗眼青白眩。
苏黄两玉人,落笔传九县。向来窜遐荒,弃捐若秋扇。
王侯介如石,乃心不可转。投之古锦囊,不遗俗子甑。
①陈师道:《送苏公知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