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明起源考语音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和”文明起源考语音篇   摘要:从语源学、音韵学、文化学的角度推本穷源,“和”文明的起源应始于古人见到众多可以饱腹的禾谷而惊叹的“夥”;久而久之,定名为“禾”;因为“求禾”而有“ ”;禾谷丰收,人们会认为是求禾行为得到了上天的回应,因而产生了“应和”义的“和”;又因“禾以其调和人之性命”,“其米多而沃,食之者强”,从而抽象出“调和”义的“龢”。金文“龢”的“由乐声之谐和始能引出调义,由乐声之共鸣始能引伸出相譍义”,则由甲骨文“求禾”的物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层面,产生了质的飞跃。   关键词:和; ;禾;夥   中图分类号:H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5?0213?04   一   在厘清了“禾→和”的源流关系之后,我们也就可以进一步推本穷源、寻根究底了:如果说“和”从“禾”而来,那么,“禾”又从何而来?要解答这最终的词源问题,需要借助音韵学、文化学知识加以论证。“禾、和”二字同音,古今一致,无需多论。就它们的上古语音来说,二字都属于“匣”母、“歌”韵。清代著名学者王念孙作有《释大》,专门解释有“大”义的字176个,依上古声母“见、溪、群、疑、影、喻、晓、匣”区分为8篇,其中的第8篇属于“匣”母,是王国维从初稿中辑录的,其中有:   宏,大也。转之为“夏”。《方言》曰:“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而爱伟之谓之‘夏’。”《诗》曰:“肆于时夏。”又转之为“洪”。《尔雅》曰:“宏、夏、洪,大也。”又转之为“夥”……。《史记·陈涉世家》:“楚人谓多为‘夥’。”《方言》曰:“凡物盛而多,齐宋之郊、楚魏之际曰‘夥’(音‘祸’)。……”《说文》曰:“?,齐谓‘多’为‘?’。”①   这里所说的“夥”(huǒ),上古音属于“晓”母、“歌”韵②,与“禾、和”二字声母相近,语言学上称为“旁纽”;韵部相同,语言学上称为“叠韵”。我们来看这个“夥”:   《史记·陈涉世家》:“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司马贞索隐:“服虔云:‘楚人谓多为夥。’按:又言‘颐’者,助声之辞也。谓涉为王,宫殿帷帐,庶物夥多,惊而伟之,故称‘夥颐’也。”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三:“案:夥颐,惊羡之声。今吴楚惊羡人势曰‘夥颐’;谦退不敢当美名厚福,亦曰‘夥颐’。”《汉书·陈胜传》:“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涉之为王沉沉者!’”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夥,吴楚发语惊大之辞,亦见于今。”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三:“夥,惊叹辞也。”[1]符定一《联绵字典·夕部》“夥颐”条:“《汉书·陈涉传》省‘颐’字,盖‘夥颐’者,惊叹之声,并有声无字。‘夥’之余声,便是‘颐’,故《汉书》省去也。”[2]这就好像现代人表示惊讶或赞叹的“嚯!”“嚇(吓,hè)!”“喝!”崔璇《在区委会里》:“我一看,嚯,满屋子黑压压的一片人。”[1](542)鲁迅《彷徨·祝福》:“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只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沙汀《代理县长》:“吓,这才好看哩!”[1](533)华山《鸡毛信》:“喝!村子里到处好忙。”[1](415)   由此可见,“夥(颐)”是表示惊奇、羡慕的叹词。原始人在采集、渔猎等劳动中,免不了有喜怒哀乐之情要宣泄,发之为声,以为表达;或者为了协调共同的动作,也要通过声音来交流感情。《吕氏春秋·淫 辞》:“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xū)’,后亦应之。”   高诱注:“‘舆謣’或作‘邪(yá)謣’。前人倡,后人和,举重劝力之歌声也。”陈奇猷校释:“许维遹曰:《文子·微明篇》‘舆謣’作‘邪许’,《淮南》同,他籍或作‘邪所’,并声近而义同。今北方共著力于一事者犹有劝力之歌。奇猷案:劝力之歌,今谓之‘劳动号子’,全国各地皆有之,不限于北方也。”[3]汉语中“吁” “芋”等词的产生,就是因惊叹而成词的一个典型例子:   《说文》卷一下《艹部》:“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从艹,‘于’声。”丁福保按:“慧琳《音义》五十八卷一页引作:‘大叶实根惊人者也,故谓之芋。蜀多此物,可食。其本(系‘大’之误)者谓之蹲鸱。’”徐锴系传:“‘芋’犹言‘吁’也。‘吁’,惊词,故曰‘骇人’,谓之‘芋’。芋状如蹲鸱,故骇人。”段玉裁注:“《口部》曰:‘吁,惊也。’《毛传》曰:‘訏,大也。’凡‘于’声字多训‘大’。芋之为物,叶大根实,二者皆堪骇人,故谓之‘芋’。”[4]桂馥义证:“‘大叶’云云者,本书:‘于,於也。’‘吁,惊语也。’……芋骇人,即‘吁’意。《广雅》:‘芋,大也。’《诗》‘君子攸芋’,《传》云:‘芋,大也。’‘訏谟定命’,《传》云:‘訏,大也。’‘川泽訏訏’,《传》云:‘訏訏,大也。’《方言》:‘芋,大也;訏,大也。’《注》云:‘芋犹訏也。’《一切经音义·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