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盛世丝绸与民族经济创新发展
摘 要:中国古文化象征之一的丝绸,具有轻盈、舒适、光亮等神奇特性,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中国丝绸种类多,绣工巧,织造技术高超,图案花纹精美,曾不断地向外输出,对世界纺织技术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誉。
关键词:中国丝绸;纺织技术;明清云锦;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70-03
一、中华丝绸灿烂成锦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被誉为“东方丝国”。中国丝绸史源远流长,已经走过五千多年的历程。我们的祖先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学会了栽桑养蚕,缫丝织造。几千年来,桑叶田田,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最动人的衣耕风景,在中国早期的物质文明中,丝绸占有重要一席。在中国主要出品的商品中,丝绸占有极大比重,是中国之珍,东方之宝。
那么中国丝绸是如何传入西方,并在西方国家获得极高声誉的?是丝绸之路,这条古老而漫长的商路,搭起了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金桥,成为丝绸传入其他国家的大道。在丝绸未传入欧洲以前,希腊罗马人主要用羊毛和亚麻来缝衣物,不难想象当他们触摸到轻柔光亮、色彩绚丽的中国丝绸时,是多么惊讶和喜悦!因为丝绸的华丽和高贵,它被西方人视为最高等的衣料,价值甚至超过黄金。这些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的丝织品,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技术随着丝绸的外传而传播,使得其他各国的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丝绸不仅为中华文明写下了灿烂的一页,更为世界文化贡献了辉煌的篇章,中国也因此赢得了“Seres”(丝国)的美称。
在古代工艺美术中,丝织品的地位最高,因此常常会成为其他工艺品模仿的典范。从早期的青铜器,到后来的陶瓷、金银器等,都追随丝绸装饰之风,以至有学者考证,“China”的原意并非瓷而是丝。中国古代的丝织技术非常细致,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商代玉戈堪称珍宝,它不仅拥有各种朱砂染色而成的平纹织物的印痕,而且还拥有以平纹为地、呈雷纹的丝织物印痕。这类几何纹样所有线条均等宽,是迄今为止所发现商代织物的基本特征。在《诗经》里面,《大雅》、《秦风》和《卫风》中均出现有关桑、蚕及丝织的诗句。根据《诗经》、《左传》和《仪礼》等书的记载,周代时家蚕的养殖在黄河流域已经很普遍。这时,不但已有“蚕室”,进行室内养蚕,而且还有蚕架、蚕箔等专门的养蚕工具和缫丝设备。
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江浙地区蚕丝业兴盛,明末诗人周灿咏《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盛泽成为重要的丝绸集散地,有“天上云锦盛泽绸”美誉。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设有官局,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民营丝织业兴盛;丝织品工艺精巧,出现“妆花缎”、“金宝地”;明代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
丝绸品种有绸、缎、绫、罗、绉、纱、绢、绡、丝绒等,质地精美,绚丽多彩,名扬中外,久负盛誉。1972—1974年初挖掘的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 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500多件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存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后世曾作研究、仿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其仿制品重量为49.5克,比原件还重了0.5克,可见古代纺织技巧是多么高超。
吴地民歌,几近白话,自有别样的风味,如青翠的莲子,齿颊留香。山清水秀,水畔,柔软的风夹裹着草木的清香。
端坐织机前的小女子,心思纯净得就像远处那西子湖水。织机札札,一遍一遍都是那个清俊的身影,一呼一吸,有种软侬化不开的气息。
不管“丝”与“思”同音,也不管“匹”暗喻“匹配”,江南的女子,千百年来,都有清澈如水的莲心。
而织机上如雪的丝绸,也一如往昔,华贵隐现,温柔暗生。
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蚕桑丝绸业也发展兴盛,为后世整个手工及其纺织业的普遍发展拉开了序幕。随后,丝织技术历经各代不断得到提高。历代诗文均有载录。乐府民歌《陌上桑》精致勾画了美女子罗敷的装扮,而丝绸是她五彩的衣裳:“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唐杜甫《白丝行》:“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象庆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
南宋时,杭州丝织品种日多,主要分为续、罗、锦、缎、泞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TSZEIA 014-2023 二手手机出口质量要求.pdf VIP
- 2025年高考湖南卷物理真题 含答案.pdf VIP
- 个股动量效应的识别及“球队硬币”因子构建.pdf VIP
- 微机型母线保护分析与应用.pdf VIP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观察物体教案.doc VIP
- 学校EPC工程项目实施的重难点分析及对策.pdf VIP
- 典型事故五:内蒙古泰和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4.8”爆炸事故.pdf VIP
- 2020款上汽通用别克君越_汽车使用手册用户操作图解驾驶车主车辆说明书电子版.pdf
- 基于新课标“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培训课件.pptx
- 陶艺课程--校本特色课程-专题讲座.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