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们大力推广应用,并不断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 金.李杲:《内外伤辨》,丁光迪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7 月第 1版,1985年6 月第2 次印刷。
[2] 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4 月第 1版,1992年9 月第 1版第5 次印刷。
[3] 清.章纳川:《汤头钱数抉微》,王毓校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 梁永忠、赵斌 . 重症脑出血中医救治体会:甘肃中医2004(10):15
[5] 赵斌 . 关于提高中医疗法临床应用率之我见:甘肃中医2007(7):82
[6] 赵斌 . 试论“覆吸疗法”:中医外治杂志 2006(2):57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我见
高军大
甘肃省民勤县人民医院,甘肃 民勤 733300
痰饮是以喘咳、呼吸困难为特征的哮证、喘证的基本病理因素。医圣张仲景早在 1000 多年前《金
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提出:“病痰饮水者,当以温药和之”,迄今一直有效指导着临床
实践。笔者认为,能否坚持和怎样坚持“温药和之”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为此,应该做好
以下几点,不妥之处,请同道指正。
一、“温药和之”为治疗大纲,不可偏离
痰饮是人体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聚凝滞而成。《内经》曰:“形寒寒饮则伤肺”,肺失宣肃,津
聚为痰;或脾虚转输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运化,上贮于肺而为痰;或因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津
停聚为痰。换言之,肺赖脾散精以供养,肺气耗散,子盗母气则脾虚;肺与肾金水相生,共司气的
摄纳和津液敷布,母病及子则肾虚,终至肺脾肾三脏俱虚,加之痰瘀内阻,体虚易感,反复发作,
互为因果,终成痼疾。作为病理产物的痰饮形成以后,有形之实邪乃相继出现,不论痰饮也罢,气
道分泌物增多也罢,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阳气不足,标实为水饮留聚。虽然表现
的寒饮或饮郁化热,但笔者认为寒饮是其正常病理表现,而饮郁化热不过是特定条件下的异常表现
而已。
由于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不耐寒热。所以一旦痰饮形成,即可影
响肺主气司呼吸之功能,出现喘促鼻张,甚或喘息不得平卧,或喉中水鸣声之哮喘症状。正如〈〈景
岳全书·喘促〉〉篇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未发时以扶正为主,即
57
发时以攻邪气为主,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分微甚,或散其
风。或温其寒。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量加消散。此等证侯,
当眷眷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由于痰饮是人体脏腑功能低下,阳气不足所致的第二病理产物,会更进一步引起气行不畅、气
滞血瘀的病理变化。而仲景当以“以温药和之”之法恰合病机。既能温散痰饮,又能温阳化气,恢
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消除发病夙根。吴鞠通曰:“盖饮为阴邪,非温不化”,正与仲景“温药和之”
相吻合。我在临床中常常遇到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喘咳,在基层卫生院给予静脉点滴抗菌素、平喘
药(氨茶碱等)、激素等综合治疗后症状始终未能较好控制者,-每遇凉即出现鼻塞流涕、喘咳频发
者,证见:咳喘频频,气不足一息,甚者张口抬肩,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腻,脉沉细而弱。笔者
临证时每从脾肺俱虚,痰湿内蕴着手,遵仲景“温药和之”之法,予以健脾化痰,益气固表之方,
药如陈夏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地龙、蝉衣、僵蚕、仙鹤草解痉平喘,去瘀生新,白芥子、苏子、
炒莱菔子降气化痰。服药周余,效果明显时,守方治疗,可给予上述药物以散药口服,并嘱其适寒
温、调饮食、坚持锻炼,每获良效,可谓效如桴鼓。
二、饮郁化热时,仍遵“温药和之”之大法
痰饮壅滞,郁而化热,以致痰热胶结阻肺,肺失清肃,其气上逆。症见气促息涌,痰鸣如吼,
不得平卧,咳痰色黄,或痰白质粘难咳,苔黄腻,脉滑之饮郁化热证。病人恐中医缓不急救,往往
先求治于西医,大剂量抗生素、激素、氨茶碱和输液,效则效矣,唯是咳喘不利等后期症状长期不
能平息,不得不再来求治于中医。根据病理演变过程:痰饮感受风热等外因,郁伏化热等内因而致
热哮喘咳。仲景早给我们立下了有效治疗方法,仍以“温药和之”为基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