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资料采集手法概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刻资料采集手法概论   [摘 要]本文以桂林石刻为参照,对石刻资料采集的手法做一个系统的概论,并就新出现的其他科技手法用于石刻数据采集做一些猜想。   [关键词]拓片;三维技术扫描;数字博物馆;3D打印   石刻作为一门艺术及记事的手法,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自然的损坏及人为的毁坏,导致大多数石刻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尤其随着现代工业化步伐的迈进,自然环境的破坏,石刻消失的速度在急速加剧,每年都有大量石刻消失,对石刻的保存保护以及资料的收集记录已经刻不容缓。传统的石刻资料采集手法主要是拓片、卷尺测量、照相、文字记录等,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逐渐出现了更为先进的gps定位测量,全站仪测绘,cad平面剖面图的处理、数字三维扫描、数字摄影测量、石刻数字博物馆等等,本文仅就桂林石刻为参照,对石刻资料采集的手法做一个系统的概论,并就新出现的其他科技手法用于石刻数据采集做一些猜想。   桂林石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从形制上大体可分为摩崖石刻、碑碣、陵墓石刻、其他石刻等。分布于市区的普陀山、月牙山、龙隐岩龙隐洞、虞山、象鼻山、伏波山、独秀峰、叠彩山、隐山、西山、南溪山、鹦鹉山、铁封山、宝积山、中隐山、清秀山、雉山、穿山、骝马山、会仙岩、文庙等30余处风景名山洞府,堪称碑刻如林。石刻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制巨大,且拥有众多的名人佳作,集中反映了桂林乃至广西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国内少有的古代石刻精品。桂林石刻是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桂林市因历史悠久、山水甲天下被冠以“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两顶桂冠。而分布于山水之间的桂林石刻,更为山水名胜增色,构成了桂林名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桂林山水文化、历史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既是研究中国山水文化的文献宝库,又是了解古代书法发展的难得的实物资料和证史补史的一部石刻编年史书,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由于桂林石刻在其漫长的保存过程中,来自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对石刻造成了明显地影响。长期以来,由于环境污染、旅游开发等造成的破坏以及缺乏有关石质文物保护方面的技术规范,以致科学性和理论系统化方面有所欠缺。且石刻多处于不易控制的诸多自然营力作用下,其病变情况复杂多样,石刻的破坏现象已经比较严重,其中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的桂林石刻存在表面溶蚀、剥落、岩溶覆盖、生物侵蚀、人为破坏等病害,由于文物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以及其对空气等各方面污染的加剧,自然损害、宗教毁坏、游客游览时候的破坏、陵墓石刻的人为盗掘等各方面因素对石刻的损害,桂林各地的石刻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几乎每年都有石刻消失,对现有石刻的整理记录工作刻不容缓,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资料收集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手工测绘记录阶段,大大降低了石刻资料保护收集的质量和效率,为此,全国各地的文物工作者在资料采集方面进行了大量新技术的尝试和应用,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一、传统石刻资料收集手法   传统资料收集手法主要为拓片。拓片,又称拓本,就是将宣纸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包括甲骨青铜、碑刻墓志、摩崖造像、钱币画像等等。关于拓片的起源,王国维的《宋代之金石学》一文中写道:拓墨之法,始于六朝,始用之以拓汉魏石经,继以拓秦石刻。至于唐代,此法大行,宋初遂用之以拓古器文字。最早出现有关于“拓”的记载于文献南北朝虞和的《临表书》,目前传世最早的拓片据记载是唐代注明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化度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简称《化度寺碑》(1),为法国人伯希和携往国外,分存于法国巴黎图书馆、英国伦敦博物馆。拓片技艺又分为南派及北派,各派又有许多分支,拓法因用墨的差别,主要有蝉翼拓、乌金拓、朱拓等,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项传统技艺。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比如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才得以让其内容及书法等得以传世。拓片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品甚至文物,其自身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资料价值。从资料收集角度来看,可以比较真实的还原石刻内容及石刻表面信息,是传统石刻收集手法中最行之有效也是保存信息最完整的收集方法,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其信息保留程度过于依赖拓片制作者本身的技艺水平及制作方法,主观因素对拓片质量的影响较大,其信息的记录仅限于石刻本身,对碑面现存状况的反映程度有限,对石刻周围环境,以及石刻与附近其他石刻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给研究带来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者往往还要去实地进行考察才能准确的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尤其是造像以及石雕,由于其特殊性,拓片拉伸变形以及过于依赖后期处理,对石刻原始信息的保存的准确性有限,其艺术收藏的价值远大于作为资料保存以及学术研究的价值。总的说来,虽然拓片有其局限性,但是在中华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