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杰士”崔铣之文化精神论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州杰士”崔铣之文化精神论略   [摘要]崔铣是明代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有“中州杰士”之美誉。他自幼聪明好学,在成长过程中善于吸收、接受其他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形成了转益多师、开放兼容的文化意识,表现出鲜明的中原文人精神特质。崔铣入仕后不畏强权,敢于触犯宦官刘瑾,勇于弹劾因“大礼议”事件而升官的张璁等人。崔铣很有文学才华,但其一生以事功为追求目标,留下的文学作品并不多,其著述能直面现实人生,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求真务实的价值追求;论诗主张先接触事物,因物有感,因感生情,体现了中原文化精神中兼容并蓄、注重实践与事功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崔铣;中原文化;事功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2.021   崔铣(1478―1541),字子钟,号后渠,又号洹野,河南省安阳市人,明代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有“中州杰士”之美誉。崔铣的行为处世、品行操守堪称中原士人的代表。从他的求学经历、交游、思想、著述等方面可以看出,他受传统中原文化的熏陶甚深,是中原文化精神的积极实践者。   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尽可能多地发掘历史上产生过积极影响的河南士人,研究他们的思想及其文化精神,从而丰富中原文化内涵。崔铣在安阳影响很大。古城安阳素有“十八巷”之称,小颜巷即是以崔铣的名字命名的、十八巷中最负盛名的一条小巷。“颜”指的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崔铣素有“小颜回”之称,其在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位素有大儒之称的河南文化名人,其文集至今未得到系统整理。安阳师范学院周国瑞出于对这位乡邦先贤的敬仰,先后出版了《崔铣洹词选》《崔铣评传》,除此之外有关崔铣的研究几付阙如。本文拟从求学、为官和为学3方面对崔铣身上所体现的中原文化精神予以发掘,以期抛砖引玉。   一、开放兼容,转益多师   崔铣自幼聪明好学,在成长过程中,善于吸收、接受其他文化中有益的成分,以形成他转益多师、开放兼容的文化意识,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中原文人的精神特质。   崔铣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崔升,字廷进,进士出身,清廉刚正。母亲李氏,户部侍郎李公和长女。崔铣5岁能占对,习礼仪。据何塘《崔文敏公墓志铭》记载:“五岁,闲礼仪,口占成对。”[1](P357)崔铣10岁即随父游历陕西、四川等地,广泛接触当地的文人学士。崔升十分注重对崔铣的培养,每到一处,都为他延请当地名师:“弘治改元,南郭君以职方员外郎晋知延安,携先生往,甫十岁,始授《论语》,一诵五叶。不数月,通《论》、《孟》、《学》、《庸》,习《毛诗》,能文章。”[1](P357)崔铣母亲李淑人也对其严加管教。《显妣淑人李氏述》[2](P492)记载:   (淑人)年三十有六,始生不肖,铣五岁时,先妣归宁,表兄弟俱衣彩褐,不肖向母索衣,先妣归启二敝笥示之,亡可制者,不肖益哭,亦竟亡也。   不肖十三时,在延安私以纸易瓜,先妣怒责二十,曰:“此渐可通贿,为官多因妻及子好货败其名!”   从上述材料可见,崔铣自身聪明早慧,父母又非常重视对他的培养,尤其是在个人品质修养上严格要求。13岁时,崔铣私自拿了家里的纸换瓜吃,结果被母亲“怒责二十”,并谆谆告诫:“此渐可通贿,为官多因妻及子好货败其名!”崔铣母亲的言传身教与严格管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打下了良好基础。马理《崔文敏公传》载:“年十三,参政公知延安府事,携之任。时延安多髦士,属官有名士七八人。公取髦士与共日课所会文。每文成,誊七卷,驰使七人者笔削之,仍合为一卷,使后渠通阅之。久之,诸髦士及七子才美皆萃于后渠。以故,成童时举业已过人。”[1](P355)崔铣13岁时,随其父赴任陕西,与当地文人广泛交往,学业大进,已经精通制艺时文。其后,崔铣又随父亲赴任四川,接触不少四川名人。   崔铣自幼生长在安阳,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在与关中、四川等地的文人学士交往中,不断学习、借鉴不同地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思想上逐步形成了广通博取、不主一家的观念。他才华卓著,不但精通制艺,而且擅长辞赋文艺。《洹词》清同治刻本有崔铣少子崔汲为崔铣作的年谱,其中《辛亥十四岁》条载:“师事甘泉教谕李公健,肆力举业,复善辞赋,喜吟咏。名山寺观多留题焉。”[3](P10)崔铣在京师时与当时宰辅、著名文人李东阳交善,李东阳赠答公卿的诗词文学多令崔铣代作。《年谱?癸亥二十六岁》载:“方石公凡赠答公卿诗文学,令公代作。”[3](P19)可见,崔铣具有过人的才识和文学才华。   不但如此,崔铣还广泛涉猎各家典籍,《年谱?壬子十五岁》载:“从广安苏公森讲《易》,通《易》学,延川教谕梁公浦善朱氏诗,复从之,益明诗。”[3](P10)崔铣旁通博取,在通晓《易》学的同时,竟然学会了占卜。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