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體到涵濡 沈德潛格調說的理想與實踐.pdfVIP

辨體到涵濡 沈德潛格調說的理想與實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四期 (秋季號 ) 2012 年 9 月 頁 139~164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I S S N : 1 0 2 1 - 7 8 5 1 辨體到涵濡:沈德潛格調說的理想與實踐∗ 徐國能∗∗ (收稿日期:101 年 3 月 30 日;接受刊登日期:101 年 6 月 28 日) 提要 沈德潛雖未以格調論者自居 ,然學界多將他畫入「格調派」之畛域,然歷來學人對 詩學主張雖有不少精闢析論 ,但對「格調」之定義及所指並無統一。本文欲從當時詩學背 景考量沈德潛教人為詩的企圖與手段 ,並推測沈德潛「格調」說之作用與內涵。並透過沈 德潛之詩歌創作的觀察 ,進一步探求沈氏之用心與侷限。是知「格調論」在創作上固然主 張摹擬前賢之格調,但主要理想是希望學詩人能藉此辨體之高下,進而從摹體之神髓而契 合前賢,進而提升自我藝境,終能突破窠臼而獨自成體。沈德潛論詩最高陳義在於對第一 等襟抱之完成,也可以說是向儒家傳統詩教回歸之詩論。然當時根柢不深又急求速成的學 詩者 ,多只能達於摹體之階段,於變體、成體一無所識;因此「格調說」終不免流於優孟 衣冠、畫虎類狗之譏。然其欲掙脫傳統的內省歷程,許多論詩意見深切獨到,對傳統詩學 提供了反省的契機 。 關鍵詞 :沈德潛、格調、辨體、胸襟、互文 * 本論文部分內容曾在2011 年11 月於輔仁大學「抒情與敘事的多音交響:中國文學國際學 術研討會」中發表,後經修訂,並依論文審查人之意見再次修改,在此特別感謝會議主辦 單位及特約討論人,以及匿名審查人提供深切、寶貴的學術意見。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139 –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四期 (秋季號) 一、前言 文學理論與批評所使用的術語雖然來自於一般性的語言,但是當它進入學術體系時, 它便有了專指的意涵與學理化的對應概念,在其自我衍流的歷史中,有時不僅具有文學上 的涵義,同時也可能涉及政治或文化上的理念。回顧中國古典詩學理論與批評的歷史,諸 多重要的術語在使用當下並無義界 ,不同的語境也常指涉各異,如方回(1127-1305 )在 1 《瀛奎律髓》評陸游〈夏日〉詩:「真詩人難得如此格律,信手圓成,不喫一私毫力也。」 「格律」所指信非詩體既定之平仄音調,而近乎詩中所示詩人在寧適中蛻去世間榮辱的生 命境界;以及表現此境界之自然渾成、不刻意雕琢的創作手法;這和王昌齡(698-756 )《詩 2 格 .論文意》:「夫詩格律 ,須如金石之聲」的意義即不相類 。因此今日在運用這些歷史 中的批評術語時經常面 定義及理解上的困難,如何解釋它們有時即是詩學問題之根本 。 本論文所關切者 ,為清中葉詩學家沈德潛和 「格調」論之關係,以及其說內涵所隱 藏的詩學深意。 沈德潛 (1673-1769),字確士 ,號歸愚 ,江蘇長州人 。乾隆四年 (1739)進士 ,官至 禮部侍郎 ,卒於乾隆三十四年 ,年九十七 ,諡文愨。沈德潛為清代中葉重要的詩論家 ,學 3 界多將他劃入 「格調」畛域,如日人鈴木虎雄稱沈德潛為 「溫和的格調派」 ,另吳宏一 《清代詩學初探》、劉世南《清詩流派史》、嚴迪昌《清詩史》等,都以「格調」論者視沈 。 4 5 不過沈德潛雖然在批評時偶用「格調」一詞,但並沒有自稱「格調派」 ,也沒有說明「格 6 調」的內涵為何。使用「格」、「調」於詩學批評的歷史淵遠流長,在明清詩論中 ,「格調」 1 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點校:《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頁418 、 490 。 2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