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河地方民族文献汇集等问题刍议
赵志欣
(红河州图书馆云南蒙自 661100)
[摘要】汇集和整理红河地方文献、民族文献,建立红河文库丛书等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
从红河州地方文献、民族文献产生或变化的历史和现状着眼.介绍情况。立足地方文献、民
族文献与地方文化建设关系,钩沉显微,强调重要性,并提出开拓事业的设想、建议、方
法、步骤、措施,希望把这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以认识,并予实施。
[关键词]民族地方文献整理
认真收集、人藏、研究、利用好地方民族文献,除了永久性地保存地方文明成果,传播
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使其不随着世事变迁而逐渐消亡散失外,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对本地社
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普及、资源开发、对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决策参考。这项工作,具有
文化建设方面的战略性意义。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建立一个完整的地方民族文献汇集体系,
是其基础条件。本文拟就此问题陈述管见。
红河地方民族文献的现状
地方文献是一种乡土文献,具有乡土根结和乡土文化情结,还是衡量该地域内社会文化
总量的标志之一。许多优秀的古老文献,具有独特的思想文化价值,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
涵,是地方的,也是民族的和全人类的文化共有财富,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思
想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了天、地、人融为一体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毫无
疑问,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精髓,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观。
关于我州的地方民族文献,据民国时期《续云南通志长编》及新编《红河州志》和各县
市志、年鉴等文献记载,至2007年底,红河州各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为139.56万册,其
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官修志书15部(其中《石屏县志》2部)。仅据红河州图书馆的人藏
粗略估计,全州在民间现存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分布状况是:彝族文献共有四千余卷,瑶族文
献共有八百余卷,壮族文献二十余卷,傣族文献仅收存于金平县勐拉乡的就有11卷,布依
族文献二十余卷。尚无文字记载,以口碑形式流传存世的哈尼古籍文献一千多部,彝族支系
无文字的阿细、普拉、母基人等的口碑文献,经录音翻译的6部。苗族口碑古籍600部。这
些浩若烟海的地方和少数民族文献,为各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识地情,制定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发掘名特产品和发挥地方优势,提供了不可替
代的重要信息。
垫曼!匿E噩噩四逝塞l匹2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大西南地区开发较早的地方之一,自西汉前期(武帝时期,公
1
元前11年左右),中央王朝就与这片红土地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
在长期融合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边地文化色彩。汉唐以来,经过历代经营,到明朝洪武年
间及清朝康熙年间之后,中央政府大规模的平滇军事活动基本结束,随之开始了“实滇移
民”和军屯、民屯政策,逐步推进“改土归流”、 “改土设流”大政实施,江内地区建水、
石屏、蒙自、弥勒、泸西、开远等地迅速汉化。又经过“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
史更替,经过六七百年的文化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先进的中原文化与边地少数
民族文化精华有机融合,又相互独立存在,展示了蓬勃生机。历朝历代各族人民,流寓贤
达,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涌现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各领域的精
英人物。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有包见捷、萧崇业,杨绳武、陆应谷、杨增新、陈钧、王
炽、张冲等代表性人物;科技、教育、文化、工艺方面有尹壮图、王廷表、许应芳、袁嘉
谷、熊庆来、苏继承、向逢春以及普照、李乔、李八一昆、戈隆阿弘、孙官生、张文纲、何
里甲、佘孟良、田丕鸿、杨绍祥、马明武、孙泽鑫、郭纯礼等硕学大才;还有因这块热土滋
养而名播于当世的杨慎、孙髯翁、白桦、吕冕南、毛佑全、陈柱国、杨丰、萧鹏等客籍名
流。这些优秀的人物,大多给后世留下了足以骄人的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历史研究、民族
文化研究方面的文集或著作。更有不少未曾留下姓名的各民族人士,在千百年历史进程中创
作、保存、流传了优秀的汉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精品文化成果。所有这些成果,无一不为构
建红河州特点鲜明、有厚重文化积累色彩的文化大厦增添了砖瓦。但是,这些文化成果的存
世情况却令人担忧。有的由于刻印稀少,年代久远和兵灾战火等原因,早已失传或濒临绝境。
早期著述,如明代纂修的《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