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和良渚——考古学文化交流与凝聚的若干思考.pdfVIP

红山和良渚——考古学文化交流与凝聚的若干思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山与良渚 ——考古学文化交流和凝聚的若干思考 牟永抗 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到世界屋脊的形成,位于欧亚非旧大陆东隅的东亚地区 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可能当远古人类在这一地区顽强拼搏站住脚跟 之后,这种地理因素使他们对四周的交往逐渐产生了制约作用。随着岁月的增长,特别 在进入新石器时代定居生活的前夜,人们对自己生存空间的适应或依赖也随之增强。从 地理位置看,红山文化分布在东经118。线以东,北纬40。以北,良渚文化则分布在东经 120。以西,北纬30。以北。两者之间确有近10。的南北距离,但东西差距却共同处于 1189~120。之间。从东亚大陆的整体来说,两者的位置都在其东部边缘地区的中段,被 考古学证实的金牛山人、海城小孤山遗址和南京汤山人、建德乌龟洞人,证明在进入新 石器时代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适应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这是我们在探索红山、良 渚文化之前的历史背景。 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起步的年代早于长江下游南岸,1935年就发掘了赤峰红 山后遗址。良渚遗址开始发掘的年代是1936年,如果按早一年试掘过的杭州古荡(即 老和山)遗址算起,恰好与赤峰红山后遗址同年。这是在中华大地上确立新石器时代文 化之后,在黄河流域以外最早经过考古发掘的两处遗址。当时正是彩陶、黑陶两文化为 主体的二元对立观念的热潮时期,红山和良渚的发掘实际上给以黄河流域的彩陶、黑陶 文化一统中国境内史前文化的格局提出了挑战。尽管随后以混合文化论为核心,提出在 彩陶、黑陶文化的南北两侧还存在着细石器文化和印纹硬陶文化的读识体系,在整体学 塾尘墨塞鲎212 术观点上仍然无法摆脱来自传统史学以中原为中心向四周传播的基本框架。’时至今日, 只要大家稍稍留意龙山时代提出以后,良渚文化与龙山时代在年代学上的先后位移变 化,就不能不察觉到似乎已经隐退的传统史观仍然存在的信息。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 后,随着全国考古事业的复苏发展,红山、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建立起各自的发展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地区的古文化体系。在西辽 河地区,红山文化之前有赵宝沟文化和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之后是小河沿文化、富河 文化,最后发展成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并以这一文化序列为核心,建立 起燕山南北、长城内外的古文化体系。在太湖近邻地区,良渚文化之前有崧泽文化,崧 泽文化之前为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之后是马桥文化,在它两侧的宁镇和宁绍地区,分 别形成了北阴阳营文化、点将台文化、湖熟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互相组构成长江下游南 岸的古文化体系。大家都很熟悉苏秉琦先生在确认史前文化多元的基础上,冲破以混合 文化为表象的二元对立论,提出与以中原为中心的传播论不同的区、系类型理论。在苏 先生划分的六个曾经起到核心或凝聚中心作用的文化区块中,红山和良渚恰好是其中 两大区块的核心部分,为区、系类型理论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史前文化区块的大小 及多少必将随考古研究的成果进行深入的探索讨论,但这张分布图却向人们宣布了这 样一个历史事实,即进入全新世以后,随着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东亚大陆上出现了以长 江、黄河这对自西向东入注太平洋的双子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大体连成一片分布密集的 史前文化高涨繁荣区。在这幅态势图上红山与良渚又恰好位于东部的南北两端,从北纬 域,属于比较寒冷干燥的山岳草地型地貌,是蒙古草原带的南缘,就区域而论,虽然不 属于黄河下游,但在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展现空间辽阔。在史前时期是狩猎 部族和农业部族的错居地。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降,草原的南界也随着移动。这里不是 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只是随着平均气温的升高,原始农业部族向北推进的边缘地区,在 经济生活中保留狩猎或畜牧相当的份额,也是这两种生态经济频频接触交流的地区。鉴 于欧亚草原带的存在,也就成为相对隔绝的东亚向西沟通的渠道之一。良渚文化所在的 太湖流域属于长江下游南岸,是—个相当温暖潮湿的亚热带阔叶树丘陵水网地区,展现 空间相对狭窄。这里东邻大海,随着年均气温的升降的积累,也会发生海岸线进退的变 化。丰富的植物和水产资源使得在农业出现前的采集和渔捞是当地族群获取生活资料 的主要手段。据调查多年生普通野生稻分布在环太湖地区以南,季节性外出采集野生稻 籽粒,就成为补充冬季食物来源短缺的有效方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