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的研究回顾和展望.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山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席永杰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其主体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 辽宁西部地区,年代为距今6500~5000年。该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 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游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十分显著的位置,在与 中原仰韶文化和东北诸多原始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代 表,西辽河流域史前玉文化的发展进人鼎盛阶段,并使该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环太湖流 域并列成为中国史前时期两大雕琢和使用玉器中心,诸多优势因素被夏商周三代融合 吸收,成为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回顾20世纪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历程, 总结红山文化研究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找准当前制约红山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确立 21世纪红山文化研究的发展方向,是当前红山文化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20世纪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回顾 回顾20世纪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历程,可分成以下六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加世纪30年代以前,对于红山文化内涵与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楚,田野 工作仅限于小规模的地表调查。1908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曾到内蒙古林西县和赤峰英 金河畔调查,采集到红山文化的陶片和石器标本。1922~1924年期间,法国学者桑志 华和德日进多次到内蒙古赤峰地区调查,发现2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包括赤峰 红山遗址群。1930年10月,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到内蒙古林西县和赤峰英金 河流域调查,并准备在林西县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后因遭遇大雪,发掘计划被迫取消。 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到赤峰地区开展田野考古工作,在红山文化研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根据调查资料,粱思永先生认识到西辽河流域南北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应作 为专门研究课题,并已注意到长城地带作为南北文化接触地带研究的重要性,成为较长 时期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及红山文化研究的指导性意见。 堑虫塞』盟童堡墨量垦望j曼 第二阶段: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滨田耕作、水野清一等人对赤峰红山后遗 址的第一、二住地进行发掘,获得一批重要的红山文化实物资料,1938年出版了发掘 报告《赤峰红山后》,提出了赤峰第一期文化、赤峰第二期文化的命名。日本人所称的 第二住地是一处文化性质比较单纯的红山文化居住遗址,位于红山第二峰东南侧的坡 地上,总面积约有2万平方米,房址顺坡势沿西北至东南向排列。日本人当年采用探沟 法发掘,没有发掘出红山文化房址,但发现了积满草木灰的灶址。该地点出土遗物十分 丰富,精美的彩陶与施以压印、压划纹的夹砂灰褐陶共存,打制、磨制石器与细石器共 存,裴文中先生在20世纪加年代曾提出“赤峰期”之前有“林西期”,并认为“赤蜂 期”是北方草原细石器文化同中原仰韶文化在长城地带接触而形成的“混合文化”。直 至1949年以前.对红山文化的研究仍1日停留在《赤峰红山后》报告所公布的材料,但 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国内外诸多史前考古学家已经形成了共识。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红山文化研究步人正轨,并由此确立了该文化在中国 撕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主要标志性工作有两项:一是1954年中国著名 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在其所著《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红山文化”的命 名,并指出“红山后的这一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即红山后第二住地的遗址)具有突出的 特点,对于研究长城以北和以南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的相互关系问题具有极大的 启发和帮助”。二是1956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对红山前的三个地点和红山后的一个 地点进行了调查和试掘,获得一批重要的实物标本,对《赤峰红山后》报告中的错误结 论予以更正,提高了对于红山遗址群及红山文化研究的总体认识。 第四阶段:∞世纪60~70年代,围绕红山文化这一重要课题,对于赤峰蜘蛛山、 西水泉、敖汉旗白斯朗营子四棱山、三道湾、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等遗址的调查和主动性 发掘,极大地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涵。蜘蛛山遗址的发掘出土一批红山文化典型陶器标 本,发现了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和战国至汉初四种不同文化时 期遗存之间的叠压关系,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年代序列。西水泉遗址发掘出3座红山文化 半地穴式房址,其中一座为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大型房址,另外两座为面积10余平方 米的小型房址,同时出土大量的红山文化陶、石器标本,深化了对于红山文化内涵与特 征的认识,为研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