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熹对苏轼散文的批评.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朱熹对苏轼散文的批评.pdf

论朱熹对苏轼散文的批评 贾骄阳 摘要:苏轼散文在南宋风行天下的同时,也有着极大的争议性,受到诸多非议。其中,朱熹对其批 评最为严厉,其对于苏文的负面看法从文章之“道”到创作技法的非议无不涉及,几乎可以视为苏文非议的 “集大成者”。这主要出自于朱熹对-3时“崇苏热”以及苏文大盛等社会现实的担忧,而在对苏文严厉批评 的表象之下,理学实际上已经开始与苏学合流。 关键词:苏轼朱熹散文批评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15)03—0120—05 作者简介:贾骄阳,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面对南宋初期文坛之上的“崇苏热”,虽然对苏轼不失欣赏之情,朱熹还是保持着一种冷眼观之 的态度,这种态度深刻表现在朱熹对于苏轼散文的批评上。由于朱熹本身在学术与文学上的地位于 南宋一代无人能及,可谓东坡隔代之劲敌,因而其对于苏文的批评观点便极具影响力与代表性。 一、朱熹对苏文之“道的批评 有宋一代,文道关系始终是文章创作的核心议题,而朱熹本人兼有理学家与教育家的身份,所以 对于苏文攻伐最力之处,还是苏文之“道”。这以苏轼的议论文为主,涵盖其所有散文作品。朱熹对 苏文的批评观点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其道“不纯”,二是其道“不正”。 朱氏“不纯”之论有两层意思:第一,认为苏轼学问驳杂,不是精纯的儒学。三苏自出道以来,便 因其文章标志性的“战国气”而饱受非议。及至南宋,这种纵横捭阖的散文风格虽然震撼人心,但其 评价却依旧褒贬不一。叶适便在《习学记言》中记述了苏洵暗自将《战国策》当做文章秘宝,连儿子都 不肯透露之事,语气中难掩轻诋之意。虽然叶适认为这条传言未必属实,但同时又认定苏洵文章的这 种“战国气”是“误其子矣”…,明言苏轼受到其父的不良影响。这种“战国风”带给苏文一种奔腾汹 涌之气,这一点诸多南宋文人都对之顶礼膜拜。但是,朱熹认为这正是研习苏文最要小心之处,因为 与之相伴随的,便是文中的“不纯”之道,正所谓“早拾苏(秦)张(仪)之绪余,晚醉佛老之糟粕”[2]。 吕祖谦《古文关键》对此观点也有呼应:“(苏文)出于《战国策》、《史记》。亦得关键法。当学他好处, 当戒他不纯处。”¨。自此,“战国风”之评价遂成为苏文的一大标签,其影响极为深远。当然,后人对此 并非全盘接受,例如明人多认为苏文是将儒家之道与战国之文完美结合的,在“雄奇高逸”、“纡回峭 拔”的同时,有了“仁义道德”等先贤之精华,与其说苏文似《战国策》,不如说是孟子之余脉。①除却 ①明钟惺撰:《东坡文选序》,《宋集序跋汇编》,祝尚书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23页。 120 万方数据 所谓“战国风”,苏文所谓“不纯”还在于其深受老庄佛学的影响。东坡在佛道之上造诣高深,在朱熹 眼中这反而成了一把双刃剑,使得苏文通达痛快的同时也变得驳杂“不纯”,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苏 轼)皆以佛老为圣人,既不纯乎儒者之学矣。”H J‘‘不纯”的直接后果,就是苏轼为了在文章中不露破 绽,只能在“招法”上大做文章,遂将文章之技发挥到极致。这种文章可以“引人去”,然而不正不清, 说理不透。在以朱熹为代表的南宋文章家眼中,此为大忌,是典型的“学不够,文来凑”。但此种观点 亦是南宋人的专利,后世喜爱此类苏文者不乏其人,尤其是明人,不仅对所谓苏文“不纯”之论不屑一 顾,并且对此类“不纯”之作分外青睐,专门结集。 第二,在朱子看来,苏文之道“不纯”的背后,乃是苏轼过于自以为是,对孔孟之道不能纯心相待。 在此,朱熹直指苏轼对待儒学的核心态度:“……不曾虚心看圣人书底人,到得要去看圣贤书底,又先 把他自一副当排在这里,不曾见得圣人意。待做出,又只是自底。”【53朱熹认为,苏轼这种不入窠臼的 豪杰气表现在文章之“道”上,便是不见圣人大道,只有自家意思。于是,在所谓“道之枝叶”的散文 创作之中,便成了“挂羊头卖狗肉”,明面上是孔孟,内核却依然是苏轼自己。此种做法在朱熹看来, 可谓危险至极,不仅会使得文章的传习受到误导,而且对学术流传害莫大焉。特别朱熹所处之世,崇 苏热一浪高过一浪,而理学一派反而多遭打压,朱氏此论同时也是为回击论敌、为本派声张之举

文档评论(0)

o25ju79u8h769h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