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骅骝独步南戏祖,唏嘘悲情琵琶记
作者简介:陈闯(1990.9-),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文艺学
摘要:《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悲剧中的经典之作,蔡伯喈由于“三不从”而被迫赴试、做官、完婚,但却因此使得双亲死于饥寒,想行孝而不可得。最终,全剧在“可惜双亲饥寒死,博得孩儿名利归”的悲剧场景中结束,展现了一幕元代的家庭生活悲剧和社会时代悲剧。
关键词:《琵琶记》 家庭生活悲剧 时代社会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元代剧作家高明创作的《琵琶记》是元杂剧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被誉为“南戏之祖”。《琵琶记》改编自宋南戏《赵贞女》,讲述了书生蔡伯喈为父所逼进京赶考,后高中状元被迫与牛丞相女儿结婚,辞官辞婚、返乡孝亲不可得。此时,蔡伯喈家中恰逢饥荒,父母饥寒而亡,蔡伯喈妻子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几经坎坷,蔡伯喈夫妻终于得以团圆,但此时双亲已然不在,全剧最终以蔡伯喈孝敬双亲不可得、追求现实功名亦不可得的悲惨境遇结局。分析来看,《琵琶记》不仅是一部家庭生活悲剧,也是一部时代社会的悲剧。
一、家庭生活的悲剧
苏国荣先生曾总结中国古代悲剧的一般特点:“有一个严肃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悲剧冲突,悲剧主人公沉浮于冲突的漩涡之中,最后不幸死去或沦入悲惨的境遇,形成悲剧高潮。结局虽通常有光明的尾巴或象征性的‘团圆’,但悲剧主人公在整个悲剧中的发展之势是逆境”①。《琵琶记》可谓是此类悲剧的典范之作。《琵琶记》首先是一出因科举制度的利绾名索而造成的家庭悲剧,它的悲剧性是“通过男主人公尽孝终养年迈父母的愿望的破灭,自己落到被责不孝的境地来构设的”。
从蔡伯喈的角度来看,他是整个家庭悲剧的中心,其悲剧性在于“三被强”和“三不从”。辞试,父不从;辞官,君不从;辞婚,丞相不从。“三不从”构成了戏剧冲突的线索。首先是强试。开场中蔡伯喈唱到:“十载亲灯火,论高才学绝,休夸班马。风云太平日,正欲驰骋,鱼龙将化。沉吟一和,怎离却双亲膝下。”可见,蔡伯喈是有心考取功名的,但他念及“人爵不如天爵贵,功名怎似孝名高。”所以他说:“告爹爹:孩儿非不要去,争奈爹妈年老,家中无人侍奉,”他要留守家中奉亲行孝。但蔡伯喈的此种言行引起了蔡公的极度不满,他斥责道:“卑陋,论做人要光前耀后。劝我儿青云,万里驰骤。”他甚至直接表态:“萱室椿庭衰老矣,指望你换了门闾。你休道无人供奉,你做的官时,三牲五鼎供早夕,须胜似啜菽并饮水。你若衣锦归故里,我便死呵,一灵儿终是喜”②。只要儿子能考取功名,他死也高兴。蔡伯喈作为人子,终难“逆亲言”,只好进京赴试,并承诺“儿今去今年便还”,力求兼顾功名与行孝,只可惜此一去,强婚、强官、双亲死于饥荒,想行孝而不可得了。其次是强官和强婚,这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蔡伯喈赴试求功名,最初只是希望能“改换门闾”,“买臣出,守会稽;司马相如,持节锦归”③,娱亲显宗两不误。只可惜他高中状元,任职京师,又被皇帝称赞“好人物,好才学”,为牛丞相所看重,要招赘为婿。面对如此困境,蔡伯喈“传杯自觉心痛,纵有香醪难下我喉咙,他寂寞高堂菽水谁供奉”,于是百般推辞:“已娶妻室,双亲年老,娶妻不告,实难从命”,“悲咽,门楣相府须要选,奈??佳人,实难存活”④,甚至不惜“上表辞官,一就辞婚便了。”只可惜牛丞相并未因此应允,皇帝保媒,辞官辞婚均以失败告终。此后蔡伯喈虽身居高位,但始终承担着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生命个体心灵上的巨大痛苦,“叹双亲把儿指望,教儿读古圣文章。似我会读书的倒把亲漾,少什么不识字的倒把终养。书,我只为你其中自有黄金屋,却教我撇却椿庭萱草堂。还思想,休休,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爹娘”⑤。最终,虽然因牛氏通情达理,牛丞相回心转意,蔡伯喈夫妻终能得以团聚并得到了“一门旌表”,但是,“儿不孝有甚德?蒙岳特主维,何如免丧亲,又何须名显贵?可惜二亲饥寒死,博得孩儿名利归!”⑥蔡伯喈最终还是陷入了“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的“三不孝”的艰难境地。“一个悲剧的行动者,只有将它与受苦者的行为是因果关系时,才是悲剧性的苦难。也就是人物自身导致了自己的毁灭。”蔡伯喈因“三被强”造成了自己的命运悲剧,而他的命运悲剧,也直接造成了整个家庭的悲剧。
《琵琶记》作为一出家庭悲剧,其悲剧性也体现在蔡家其他成员的悲剧命运上。蔡公蔡婆指望蔡伯喈改换门闾,光前耀后,逼儿应试。此后却恰逢饥荒,只有儿媳赵五娘一人供养双亲,天灾人祸,赵五娘独立不撑,二老终因饥寒而死,落得个“可惜双亲饥寒死,博得孩儿名利归”的悲剧结局。而赵五娘在剧中的苦难经历,也是《琵琶记》家庭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赵五娘最初的愿望仅仅是“惟愿取偕老夫妻,长侍奉暮年姑舅”⑦。无奈,双亲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