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京》:反思全人类的巨大灾难.doc
《南京》:反思全人类的巨大灾难
绝大部分西方人闻所未闻
出品人、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泰德?莱昂西斯说:2005年初,他在一张旧的《纽约时报》上看到旅美华裔张纯如自杀身亡的讣告,随后他买了张纯如的《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南京浩劫》一书阅读,“我当时完全惊呆了,我觉得张纯如的眼睛在告诉我,一定要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所以拍摄了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纪录片,毫无疑问,拍摄它的目的就是真实地再现历史。《南京》(Nanjing)记录的是发生在70年前的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片子由曾获得奥斯卡纪录短片奖的导演比尔?古登塔格和丹?斯塔曼联合执导,从筹备到完成用了两年时间,其中15个月在准备素材。出品人泰德称:“拍摄前,摄制组派遣35名特派员辗转到中国、日本、美国、德国等访问近80位大屠杀的受害者家属以及幸存者。最终在日本找到了很多影像资料,是一些侵略者当年拍摄的镜头。”导演们极力避免典型的纪录片手法――一个又一个专家讲述、展示大量照片等等。而希望通过表演以及情感力量的传达,带给观众深入心灵的震撼。该片曾于今年1月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首映,获最佳纪录片剪辑奖,4月在香港国际电影节获最佳人道主义影片奖。
《南京》是外国导演拍摄的第一部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当我和其他几十位中国观众同时观看这部片子时,听到的除了胶片转动声,就是满场观众的抽泣声。很显然,两位导演付出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据我所知,南京大屠杀也曾殃及到我的家乡,当时的江苏省会镇江市(下辖的句容县)。为此我曾经详细查看过资料,对那段历史应该说是比较了解的,但在观看片子时仍然觉得无比震撼。片子中有几组这样的镜头令人久久难忘――
幸存者常志强老人回忆称,当年他经历这场浩劫时刚满9岁,亲眼目睹自己出生不久的弟弟爬过遍野横尸,还希望死去的母亲能为其哺乳。
南京大屠杀发生时,一个叫约翰?马吉的西方人用16毫米的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40分钟镜头,成为《南京》中最让人脊背发凉的片段。在这段胶片中,受到日本兵残暴摧残的善良中国人满身伤痕:有的被烧得面目全非,在病床上苟延残喘;有的头颅未被砍断,颈椎处白骨森森……
《南京》中还出现了1937年日本拍摄的庆贺占领南京的战争宣传片,挥舞大旗的日本兵兴高采烈,歌舞升平。与此对比的,是南京人尸横遍野……多年后,当记录历史的镜头对准当年的日本老兵时,他们苍老的脸孔上,依然看不出是忏悔还是激动。
战争到底让人变成了什么?!
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泰德?莱昂西斯之所以决定投资这部片子,也许首先是出于一种道德关怀,但在一定程度是缘于绝大部分西方人对那段悲痛历史的无知,事实上,大部分西方人对发生在70年前的南京大屠杀闻所未闻。因此,《南京》的播出令西方人震惊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不少美国观众在圣丹斯电影节上看过该片后,都流着泪陷入深思。我想,它还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样一个疑问: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痛恨战争。
每个中国人都该看的片子
导演、曾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比尔?古登塔格说:这部电影中最震撼和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南京大屠杀目击者在摄像机前的陈述,那些幸存者现在还有少数人健在。“这不是一部剧情片,所以不可以进行艺术上的再加工,我们必须保持它的真实性,才可以把真相告诉全世界的人。”他说,“如果我们现在不做这件事,以后就可能再也不会有幸存者了。”
《南京》主要改编自张纯如作品中的第五章《南京安全区》,讲述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女教士明妮?沃特林等人拯救南京市民的英雄主义故事。他们并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所谓的超级英雄,他们就是普通人。当时他们完全可以离开南京,保护自身安全,但是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保护他人。因此,《南京》在反映真实历史的同时,其主体意识还是在表达西方的核心价值观。美国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曾以《辛德勒名单》一片树立了“二战”电影的标杆儿,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的新的认识。在总结“二战”历史时,西方有学者提出过一个说法,叫“平民之恶”,它实际上是超出战争概念的对人性的批判。《辛德勒名单》这部影片,恰恰是发现了“平民之善”。也就是说,那些做出丰功伟绩的人们,并不一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伟人,他们有可能就是你的邻居。《南京》虽然是纪录片,但在这一点上和《辛德勒名单》异曲同工。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国家,最终是战争的胜利者,他们在诠释“二战”时,采取了基督教文化的基本姿态:尽管讲述的是一出让人痛彻心肺的惨剧,也不忘给人以灵感和激励。
《南京》在拍摄方式也有自己的突破,相对于动辄投资上亿美元的拍摄费用,这部片子仅投资200万美元,可以说是低成本制作。然而,导演却在好莱坞请到了几位腕级演员,加入这部纪录片的演出――让他们朗读那些文字资料。这显然很具有象征意义,可以说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