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世 职分 归隐.doc
家世 职分 归隐
摘 要: 通过史料的考较辨析,作者对老子的家世、职分与归隐的历史原因作了探讨分析,作为进一步研究《老子》成书的文化背景与内在动机的前提。
关键词: 老子 贵族家世 史官职分 归隐
老子其人之身世,甚至其人之有无,在民国以还的“疑古”风气盛行之际,曾经是一大公案。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简本《老子》的发现,在史料上确证了《老子》一书的早出,而其内容与今本的吻合、全书行文风格的统一,也都为今本《老子》为老子所著提供了进一步证明。学界绕了一个疑古的大圈,又回到了《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的起点上。为便讨论,这里先略引《史记》老子本传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原文: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隐君子也。
现在学界一般认为,《史记》本传记载的老子生平事迹大体可靠,但颇有语焉不详之憾。其他见于先秦典籍的资料也都过于零散且互有龃龉,因此许多细节至今学界仍聚讼纷纭。本文只就其生平中关系《老子》一书写作的文化背景与心态的三个关键性问题试作探讨。
一、贵族家世
《史记》本传寥寥五百余字,与老子生平直接相关者,只有上文所引一百二十余字;尤其对老子先世,无一字提及,而这一点对了解老子著述五千言的心态与动机至关重要。幸好后世的李唐王朝追认李耳为先祖,对李姓之由来、老子家世的研究就较为详尽。我们先引出《新唐书?宗室世系》所述的老子世系:
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五世孙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
根据这段记载,我们把老子以前的世系列出如下:
帝颛顼―大业―女华―皋陶―益―恩成……理征―利贞―昌祖―彤德―硕宗……乾―李耳。
这一谱系虽只是大略轮廓,但已可见老子家世的渊源和背景。
李姓源出大理之官,以官命族,这一点与世典周史的司马氏家族相同。后来因故(逃难)改为“李”姓。古“理”与“李”通用,狱官“司理”,亦名“司李”。《管子?法法》:“皋陶为李。”《左传?昭公十三年》曰:“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李氏商代时家世中衰,至周则又受赐采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氏家族,到老子之时仍保有世袭贵族的传统,老子出身贵族世家,此点至关重要。
《新唐书》中的一些记载,容或可商。如说老子“字伯阳”,清代学者考证是后人“取神仙家书改窜之”,不可从(见王念孙,《史记杂志》)。另外一些不见于其他文献记载的说法,如老子的父亲名李乾,居周任上御史大夫,娶婴敷而生李耳,等等,可能有传说附会的成分,但不宜轻易否定。至少,说老子的父亲在周任上御史大夫应有一定的依据。揆诸周史,老子之父的职位即使不是御史大夫,也不会相差太远。理由很显然:老子能够精通三代典章,出任东周朝廷的守藏史,掌管国家的图书、典仪,证明其出身绝非普通士人,更非平民。在春秋时期,要执掌史官之职,高贵的血统和渊博的知识,二者缺一不可。而要精通典礼制度,掌握三代以来的文献典章,只能通过贵族的家学传承,普通士人根本无法受到这方面教育。
宗周时期,贵族的家学传统,与公学相对,可称为私学。贵族往往世袭其职,关于职事的知识专业均得自家学。张尔田认为,王官之学的传承,主要依靠贵族的世袭:“政教之书,六艺为最大。六艺之外,官司之职掌、百官曲技之授受,其有别识心传,非书契所能具,则治其学者,相与口耳讲习而世守之,此天下所以无私家之著述”(《史微》)。
诸史是王官体制的中坚,其办事及档案纪录都有一套规则,世袭相承,作风极为谨严保守,“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父子相传,以待王公,是故三代虽亡,治法犹存”(《荀子?荣辱》)。延至战国,礼崩乐坏,王官之制业已瓦解,但世传旧法之史仍然所在多有,诗书礼乐典籍及一套相关的学问,也仍有士人传习。《庄子?天下》篇云:“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这里的“邹鲁之士”,大抵是以六艺为教的儒家。“缙绅先生”则指保持学术传统的世族。《庄子》此段文是叙述春秋战国时的景象,所谓“旧法世传之史”,正是指王官世传之学。史官世袭的体制及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