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比较.doc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比较
摘 要: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它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内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而且为这两种语言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增加了巨大的障碍。本文在对英汉习语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阐述了英汉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 英汉习语 文化差异 比较
美国人类学家兼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在他的《语言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属于一个(或几个)种族,属于身体上某些特征和别人不同的一个群体。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脱离那种代代相传地决定着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信仰总体。”当某一特定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又固定的表达方式时,习语便应运而生了。如果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的话,那么习语便是这个瑰宝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它的出现汇聚着无数语言使用者数代的智慧和心血,它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表的超乎语言之外的信息与哲理。本文所说的习语从广义上而言,包括成语(idiom)、谚语(proverbs)、俗语(colloquialisms)、典故(literary quotations)、俚语(slang expressions)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制度、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存在着文化差异,这就给语言交流带来了障碍,翻译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要求既要考虑到对原文的忠实,又要按照译文的语言规则来表达原文的思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对英汉习语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了解。经过归纳总结,我们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出了相当数量的与农业有关的习语,如:“拔苗助长”、“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等。英国则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而产生了大量相关的习语,例如: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英语说teach fish to swim,而汉语则说“班门弄斧”或“关公面前耍大刀”;形容身体娇弱,连风吹都经受不起,英语说as weak as water,中文则是“弱不禁风”,等等。又如中国地处西伯利亚东南太平洋以西,东风和煦,西风凛冽,中国人分别用“东风”、“西风”来象征生机温情和衰败凄凉,有诸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和“古道西风瘦马”的佳句。英国则恰恰相反,来自欧亚大陆的东风寒气袭人,从大西洋刮来的西风带来了春天,于是便有了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这样的对春的讴歌的千古篇:“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在汉语中,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民情风俗的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习俗的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体现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狗在中国是一种非常卑微的动物,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常常用狗来比喻那些坏人坏事,如“狗胆包天”、“狼心狗肺”、“狼心狗肺”等;而英国人却认为狗是忠实可信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绝大多数是褒义的,如“lucky dog”(幸运的人),“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又比如,龙,作为一种虚构的动物,在中国神话中被描述为一种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动物,是吉祥的象征,尤其是在封建社会,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却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西方人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应该消灭。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
3.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道、佛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还有神话中的“龙王”,其中以佛教对我国的文化影响最大。佛教自传入中国已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