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汉抽象名词浅谈.doc
英汉抽象名词浅谈
摘 要: 抽象名词是任何语言中都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大量使用抽象名词是英语的特色之一,而汉语中却很少使用,这就形成了英汉表达的一个重大不同之处。本文主要以两篇实例来说明抽象名词在英汉语中使用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给出翻译启示。
关键词: 抽象名词 英汉 差异
一、抽象名词概说
抽象名词是一类特殊的名词,是相对于具体名词来说的一种叫法,主要表示行为、品质等“从典型性上来讲是观察不到和不可测量的”抽象概念。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抽象名词。
1.英语抽象名词
英语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由此英语也被称作“名词优势于动词”语言。英语的抽象名词主要有三类。
(1)行为抽象名词:一般由动词加动词后缀构成,如:realization, development, existence, pressure, arrival等。
(2)品质抽象名词:一般由形容词加形容词后缀构成,如:ability, health, safety, efficiency, significance等。
(3)固有抽象名词:这类抽象名词由英语语言直接形成,表达实际生活中抽象的概念,如:opinion,thought, reason,notion, art等。
英语抽象名词表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N + of + N,如:the richness of the soil, the growth of crops, the abundance of evidence等。其它表现形式还有of + N, N + of, N + prep.(with, to, about, at), with + N, sb.’s+N等。
2.汉语抽象名词
人们对汉语中抽象名词的认识由来已久。马建忠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通名”是“表事物之色相者,盖离乎体质以为言也”。这相当于现在的抽象名词的一部分。抽象名词在语法上最为明显且重要的特征,就是与量词的结合能力远不如个体名词强,仅限于“种、类、点儿、些”和虚化的“个”及其它修辞性借用量词。
关于汉语中抽象名词的分类,学者们见仁见智。李英哲把抽象名词分为:知识类、度量类、消息类、策略类、方法类、疾病类、程度类、情感态度类。郭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抽象名词分成意念类、性状类、知识领域类、度量类、疾病类、策略类、法则类、权益类和余类。
汉语被称作“动词优势于名词”语言,很少使用抽象名词表达,常用的表达结构有进行研究/调查,作出贡献/描述,经过研究/分析,通过阅读/学习等。
二、英汉抽象名词使用频率的对比
为了比较英汉抽象名词的使用频率,我们选取了内容类似的测绘学科技论文进行对比。语料均来自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提供的科技类国际核心期刊,作者均为本族语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由于篇幅所限,在此我们仅随机抽取两篇论文进行对比。
例1. Most of New Zealand’s cadastral network has been converted from a paper-based records system to a fully integrated digital cadastral system known as Landonline.The complete data set contains in the order of 18 million “observations”.This paper describes both the data quality issues that had to be addressed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undertaken to assess the precision of these observations.Variance component estimati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recision of the data which,as far as possible,have been grouped into homogeneous categories.It is concluded,firstly,that the precision of the input data generally exceeded the a priori estimates used; secondly,that historical observational precisions were lower than present day and,thirdly,that for any giv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