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办事机构辉煌业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四军办事机构辉煌业绩

新四军办事机构辉煌业绩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南方各地办事机构,主要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建立的公开合法机关。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秋实现国共合作抗日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先后建立了50多个,遍及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和上海等10多个省市。尽管它们经常受到国民党的限制和破坏,但它们配合和支援前线部队的抗战,为伟大的抗日救国事业,为党在南方国民党统治区的发展壮大,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动员青年参军,补充前线兵员 红军游击队下山整编时,人数不多。不少办事机构利用这一时机配合部队整训扩军,使部队迅速壮大。1937年9月,由项英、陈毅通过与国民党方面谈判而亲手组建起来的新四军驻江西赣南池江办事处,在温逢山、丁绍华领导的北山游击队,罗思福、张日清领导的南山游击队下山到板棚、弓里、小分地域集中整训时,办事处组织了一个XX年被打散的老红军人员,冲破国民党的种种阻挠,纷纷前来归队;老苏区的广大青年热烈报名参军,仅潭塘坑一地就有50余名青年参军,使游击队由300余人猛增至700余人 1938年2月,傅秋涛、江渭清率领湘鄂赣红军游击队编成的新四军一支队一团,在开赴皖南抗日前线路经慈化进行短暂集训时,新四军江西宜春慈化通讯处主任李辉,用各种方式发动群众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李辉在慈化街西门三宫殿设立“招兵处”,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参加新四军和支援前线。在几天内就有400多名青年参加了新四军。部队开拔后,为继续扩大我军力量,李辉又派干部到各县去动员青年参加新四军,并公开反对国民党不合理的征兵舞弊行为,明确宣布参加新四军可以抵国民党所派的壮丁负担。这样,许多青年都愿意参加新四军,不到半年时间,又扩军100余名。对此,国民党当局起初不敢公开反对,后来看到通讯处的工作广泛开展,在群众中影响日益扩大,大为不安,国民党宜春县慈化区区长赵光明公开出来不准通讯处招兵。李辉同赵光明进行了坚决的说理斗争 彭雪枫、张震等领导的竹沟留守处,使新四军第八团迅速扩大到1300余人,陈丕显、杨斌、冯贤才等领导的上海办事处,在两年时间内先后护送XX年至1939年期间,由各地办事机构动员和输送到新四军的青年达3万余人。大量兵员的补充,为部队输送了新鲜血液,不断壮大了新四军的有生力量,较好地保证了华中地区进行抗日斗争的需要 培育抗日干部,输送优秀人才 从1938年春到1940年底,新四军先后有八个办事机构开办了40多期多种形式的军政干部及专业技术骨干训练班,受训人数达2万余人。这些中坚力量的输进,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部队的军政素质、各级指挥员的组织指挥水平和作战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各地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新四军竹沟留守处于1938年2月下旬,由彭雪枫负责在竹沟开办了军政干部教导大队。彭雪枫亲自讲《游击战术的几个基本原则》。留守处主任王国华、参谋长张震、秘书长岳夏等人都给教导大队讲过军事课。到1939年月10月,共培训军政骨干近XX年内,培训党员干部1000余名 1938年初,新四军第四支队七里坪留守处,由湖北省委民运部长方毅负责开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训练内容与延安抗大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 八路军和新四军合处办公的桂林办事处在广州、武汉等地失陷后成为新四军与延安及港澳、南洋等地联系的交通枢纽,新四军的干部和家属往返延安、重庆等地,都由这里中转。为了更好地培育抗日骨干,办事处还派共产党员、著名历史学家杨东莼,到由桂系开办的广西地方建设干校担任教育长,主持教务工作。在李克农的领导和杨东莼的主持下,该校办得很有特色,被认为是抗战期间的一所新型学校,有“南方抗大”之誉。在1939年3月至1940年12月的两年间,该校共训练抗日骨干5000多人,其中1000多人被输送到延安、新四军和其他抗日队伍 筹办大批物资,改善将士给养 抗战初期,根据国共合作协议,新四军的军饷和物资由国民党政府提供,但数量很少,后来随着两党关系的紧张,国民党的供应基本停止,部队的各种军需物资特别是资金和重要的军用技术装备器材,除了靠自已战斗缴获补充、根据地自筹和战区人民群众支援外,还要依赖各地办事机构提供。为筹办大量军需物资,新四军各办事机构的工作人员日夜操劳,废寝忘食。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和国民党政府部门反复交涉斗争,据理力争;有的找地下党组织配合;有的派人到香港开办“联合公司”;有的在国民党内部找关系,通过各种途径筹措募集。1938年春成立的新四军军属分兵站,常到国民党第三战区兵站统监部领取军饷、军粮、军械和弹药。统监部对新四军的供给总是尽量克扣。1940年新四军已有近10万之众,但统监部只以1万人的编制发放。为了保证部队的供给,新四军一靠战斗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