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探究头针对缺血性中风作用机理.docVIP

应用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探究头针对缺血性中风作用机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应用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探究头针对缺血性中风作用机理

应用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探究头针对缺血性中风作用机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目的:观察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针刺前后脑血流变化。方法:运用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头针针刺前后缺血区脑血流变化情况。结果:头针针刺后患者缺血区脑血流明显改善。结论:头针增加缺血性中风患者缺血区周围脑血流量是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之一。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头针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3-0515-02 Study the Mechanism of Skull Puncture to Ischemic Stroke by Using the SPECT Technology WANG En-lo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of th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kull puncturing .methods: using the SPECT technology, patients are checked by SPECT, then are given skull puncture. After the skull puncture, patients are checked by SPECT once more. Results: After the skull puncture,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of th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raised. Conclusion: the therapy of the skull puncture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treat patients of the ischemic stroke. Key words:ischemic stroke;SPECT technology;skull puncture 缺血性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是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目前不十分清楚。近年来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不仅提供解剖结构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功能变化[1]。不仅能显示缺血坏死的脑组织,而且还能显示处于缺血状态的脑组织,通过局部脑组织血流变化来反应局部脑功能的改善情况。目前,该技术已运用于针刺对脑血流影响的研究,分析针刺与脑血流关系。本课题运用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辽宁中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急性单侧半球梗死患者30例,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梗死部位为单恻皮层区或基底节,发病2周内,经头CT或磁共振证实。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照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评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为中风,中医辨证分型为中经络,中医症状积分10~24分;年龄50~75岁;知情同意。有严重合并证及心、肝、肾功能不全者除外。 2 研究方法 2.1 显像剂及显像设备 显像剂为双半胱乙酯药盒,由复旦大学红旗制药厂提供;新鲜99m Tc淋洗液标记,放化纯度90%;显像仪器为starcam 3200i XR/T型SPECT。 2.2 检查方法 静脉注射99m Tc-ECD前30分常规口服过氯酸钾400mg,阻断静脉丛对99m TcO4-的摄取,99m Tc-ECD 30mCi静脉注射后30分进行信息采集。患者仰卧,固定头部,OM线垂直于地面,房间安静,光线暗淡。应用低能通用型平行孔准直器,采集矩阵为64×64,探头旋转360°,每6°1桢,共采集60桢,每桢计数约100K,总计数共6M。原始数据经计算机归一化后,采用横断面重建图像。 2.3 图像半定量分析 采用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ing, ROI)模型分析法,在常规横断面上,将健恻半球与患恻半球对称分为:上额(1、2),颧(3、4),下额(5、6),颞(7、8),颞顶(9、10),顶(11、12),基底节(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