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偏离行为理论解释及影响因素探究新进展.docVIP

员工偏离行为理论解释及影响因素探究新进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员工偏离行为理论解释及影响因素探究新进展

员工偏离行为理论解释及影响因素探究新进展[摘要]员工偏离行为对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危害极大。文章对国外偏离行为理论解释及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进行系统梳理,旨在对国内员工偏离行为深入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偏离行为;情绪事件理论;认知神经理论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35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063-03 偏离行为指员工违背组织规范,给组织正常运转或其他成员造成伤害的行为(Robinson Bennett,1995),主要分为组织偏离和人际偏离2种类型,组织偏离主要包括偷窃、破坏、迟到、早退或者减少工作努力等伤害组织的行为;人际偏离指对组织成员造成伤害的行为,如嘲笑、粗鲁行为、争吵、身体侵犯等。偏离行为对组织和员工造成的危害极大,有报道,美国大约有3/4的员工曾经至少有过一次偷窃行为(Coffin, 2003),95%的组织有被员工偷窃的经历(Case, 2000),员工偷窃给组织带来的经济损失每年大约有500亿美元(Coffin,2003)。偏离行为还可能导致员工离职率提升、工作时间减少、生产率降低(O′Leary-Kelly,et al., 1996)等消极行为,并产生压力、低道德感(O′Leary-Kelly,et al., 1996)、自尊受损、工作恐惧、工作不安全感和生理疼痛等生理或心理问题(Griffin,et al., 1998)。 1 偏离行为理论的新诠释 1.1 基于情感事件理论的解释 Weiss and Cropanzano(1996)提出了旨在探讨组织成员在工作中经历的情感事件、情感反应与其态度及行为关系的理论,即情感事件理论(Affective Events Theory,AET)。认为,特定工作情境和工作事件导致员工特定情绪情感反应,如愤怒、高兴等,这些情绪和情感反应引发员工一定工作态度如工作满意度及特定工作行为,积极情感反应与组织公民行为等正向行为相关,而消极情感则与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等负向行为相关(Timothy A.Judge and Brent A.Scott,Remus Ilies,2006)。该理论进一步指出,情绪或情感反应通过2条途径影响行为:① 可以直接影响员工行为,② 通过影响员工工作态度(如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等)间接影响行为。该理论通过“事件—情感—态度行为”这一完整链条(图1),系统揭示工作场所偏离行为情感作用机制。 1.2 偏离行为的认知神经解释 偏离行为对认知神经机制探讨极少,Christian(2010)从认知神经角度研究睡眠剥夺对偏离行为影响。表明,睡眠剥夺会降低大脑功能,特别对前额叶皮层大脑区域有损伤。而认知神经学已证明前额叶皮层在注意控制(Durmer Dinges, 2005)、决策判断和情绪控制(Damasio, 1994; Miller, 2000)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些方面功能与偏离行为相关极大。研究表明(Miller,2000),前额皮质损伤降低个体认知控制功能,如损伤推理能力(Killgore et al.,2007),降低在不道德(Harrison Horne,1999,2000)和道德(Greene,et al., 2001; Killgore,et al.,2007)决策中质量。因睡眠剥夺引起前额皮质损伤个体会做出较冲动决策(Reynolds Schiffbauer,2004),并较关注任务短期利益,而非长期结果(Killgore, Thomas Nancy,2006)。Harrison and Horne(1998)发现,被剥夺睡眠者遇到高回报复杂任务时,很少考虑消极后果。研究表明(Kahn-Greene, Conrad, Kamimori, Killgore,2006),被剥夺睡眠者自我调节行为能力降低,行为与社会规范不一致,表现出人际不当行为,如侵犯。前额皮质损伤个体易产生消极情绪,Pilcher and Huffcutt(1996)发现,睡眠剥夺对情绪影响比对认知和运动影响要大。睡眠剥夺者易表现出疲劳、敌意、愤怒等消极情绪(Harrison Horne,2000)。直接促使个体做出欺诈、侵犯、暴力等反社会行为(Raine,Lencz, Bihrle,LaCasse Colletti,2000)。 2 偏离行为影响因素 研究者结合大量国外文献,对偏离行为的心理前因、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研究新进展和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 2.1 偏离行为的心理前因 偏离行为的影响因素,目前有3种研究取向。 2.1.1 组织情境因素 特定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