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文化之光闪耀语文课堂
让文化之光闪耀语文课堂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背景及意义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随着国门的打开,异域文化汹涌而来,广大青少年对洋节洋俗耳熟能详,对一些传统节日则熟视无睹。韩国抢注“江陵端午祭”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一大遗憾,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任重道远,要让民俗等传统文化渗入我们的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也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学科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站在新世纪的门槛,我们更要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灵魂深处筑起民族文化长城的坚实基础,形成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尝试
1.营造语文课堂文化氛围
环境影响人。营造语文课堂文化氛围的手法多种多样。
首先,我有选择地在教室的四周张贴孔子、孟子、屈原、李白、苏轼等文化名人的画像和名言。在教室设置图书角,摆放四书、五经、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的小说,还有古代美术、绘画等作品,使学生随时可以翻阅。
其次,教师要有文化修养,穿戴大方得体,谈吐温文尔雅。以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文化,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意识。
最后,用琅琅书声烘托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我向学生提出要求:每周一诗(文)。由学生自行选择古代诗歌(包括民歌、词、曲)或文质兼美的散文,利用课前五分钟朗读。用琅琅书声让学生进入到传统文化的优美意境当中去,烘托出语文课堂的那种浓浓的文化氛围。还可以利用各种音像资料来导入新课、渲染气氛。如组织学生开展“中华文化习俗知多少”专题活动时,我引用了人教版中的《安塞腰鼓》一文借以了解陕甘风情,因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音像资料丰富,我选择了西安城运会上的演出资料。背景:黄河、壶口瀑布、奔腾咆哮;黄土高原,莽莽苍苍。演出:几十壮汉,白羊肚头巾红腰带,腾挪闪跃;声音:激越、昂扬、铿锵作响……还没上课,学生已经被安塞腰鼓的气势深深地震撼了,真切地感受到陕北民乐的粗犷与磅礴。又如《苏州园林》,听着悠扬的苏州评弹,看优美的苏州园林画面、小桥流水,未读课文,学生早就感受到苏州园林的景色之美,布局之妙,成就之高,体会出江南文化的温婉精细。
2.挖掘语文教材的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文、诗、词、曲、赋等本身都是传统文化,这些古代作品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仔细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
苏教版语文教材很篇目大多文质兼美,氤氲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挖掘教材蕴含的文化内涵:
(1)研究汉字造型,感知传统文化
“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文化的体现。学《汉字专题》,课堂上,可以和学生探究汉字的来源,以此体会传统文化内涵。
如:“家”中的“豕”,是猪的意思,但与今天“猪”的涵义不同,“猪”,在今天是骂人的话,表示又脏又笨,可古人在造“家”这个字时,上面“宀”,是房子,下面放的却是一只“豕”。为什么呢?原来,古人很喜欢猪,在古人心目中的猪是又聪明又勇敢的。东北民谣说,“一猪二熊三老虎”,连最凶猛的东北虎都排名在猪后面呢!台湾的原住民如在门口挂上山猪的獠牙,族人路过时都会肃然起敬。为什么呢?因为如果遇到猎人射箭,狮子老虎会逃,但山猪不但不逃,中箭后反而会拚命冲过来,用硬嘴把人或猎狗顶得肚破肠流。所以古人在“英雄豪杰”的“豪”字里,也要放一只“豕”,可见它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由此有“猪”的“家”真好!
再如和钱币有关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赏、赠、贪、贷、赊、贿赂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介壳,为什么可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推究可知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后来才废贝行钱。
另外,从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中,也可看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
研究汉字造型不仅对掌握汉字有很大的益处,而且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2)学习对联韵语知识,体悟传统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