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和耀州窑之煎茶器具(上).docVIP

陆羽《茶经》和耀州窑之煎茶器具(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陆羽《茶经》和耀州窑之煎茶器具(上)

陆羽《茶经》和耀州窑之煎茶器具(上)   中国是茶叶和茶文化的故乡,我国发现和采摘茶叶的历史已有数千年。据“茶圣”唐人陆羽在《茶经·七·茶之事》中考证:“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此资料源自《神农本草经》所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在此处,古人将茶写作“荼”字。唐以前,“荼”有两种读音,读“茶”音时是专指茶叶的名词,读“荼”音时,用做动词如“荼炭”。此外,还将茶称作“”、“”、“茗”、“”等不同名称。到了唐代,为和“如火如荼”的动词之音律相区别,唐人将名词“荼”去掉一横,变成了专业的“茶”字。上述记载表明,早在中华文明创始之初的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发现了茶,并采摘茶作为解毒的天然饮品,为人类发现和应用茶叶使之成为重要的绿色保健饮品做出了贡献。 到了西周,周公姬旦在《尔雅·释木篇》记有:“,苦荼”,开始了我国文字记载茶的历史。再经汉晋六朝的逐步发展,到了唐代饮茶之风盛行起来,特别因唐代佛教禅宗打坐的需要和文人士大夫大量吟诗咏茶的推崇,饮茶之风已深入到唐代社会的生活之中。陆羽是盛唐晚期至中唐初人,在其《茶经·六·茶之饮》中曾明确记叙,饮茶在当时已“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表明在盛唐晚和中唐初,饮茶之风已犹如磅礴的水流浸透在社会习俗之中。从西京长安到东都洛阳,从长江中游的荆楚,深入到巴蜀四川,已经遍及到家家户户都在饮茶。 饮茶在唐代不仅得到普及,而且在对茶叶的采、造、制、饮等工艺和方式方法上有了全面提高,进而更提升为一种文化层次的茶艺、茶道和茶文化。在唐以前,我国虽然已有悠久的采茶和饮茶之历史,但对饮茶的方式并不是很讲究。从汉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中,“茗饮”的方法可说是与“蔬而啜之无异”,都是采摘茶叶煮汁而食的粗饮方式。到了唐代,不仅饮茶之风日盛,而且对茶叶的加工制作和饮茶方式也由粗变精,日渐提升、完善和讲究。正是此种“盛于国朝”的饮茶之风,为陆羽潜心于茶的研究奠定了历史和社会的物质基础,从而写出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 陆羽的《茶经》脱稿付梓于中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全书七千余言,分上、中、下三卷,包括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等十章,是一部系统研究、总结我国茶叶历史、源流、唐代现状、生产技术及饮茶技艺、茶具、茶器和茶道原理的纪实之作。《茶经》的问世,对我国茶业、茶饮、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此“天下盖知茶矣”,《封氏闻见记》所见之中唐时“自邹、齐、仓、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表明除家家户户都饮茶外,在全国不少城市还开了专卖煎茶的店铺。而被人们奉为“茶圣”、“茶神”的陆羽,在“鬻茶之家,陶为其象,置于炀器之间”,成为茶肆中供奉的茶神。 陆羽的《茶经》所记,全是唐代的真实情况。我们从中可以得知,唐人制茶的程序大体为:采、蒸、捣、拍、焙、灸、碾、罗、煮等工序和方法,与我们今天的饮茶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其中的焙、灸、碾、罗、煮都是为煎末茶所必经的加工烹煮过程。这种“煮而饮之”的煎茶方式,比现今茶叶片冲泡的方式要复杂得多,所用的器具也很不一样。 唐代煎茶使用的茶器,在陆羽《茶经·四·茶之器》中做了详细的记述,共有二十四种之多。这二十四种茶具为:风炉、、炭挝、火、(釜)、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夹、鹾、熟盂、碗、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等。此外还有都篮,是专门用来盛装二十四种茶具的竹篮,将二十四种茶具全都装入此篮中,所以称为都篮。在《茶经·九·茶之略》陆羽虽指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何种,但总体而言,煎茶饮茶的要求是应该十分完备的。在同一章文字中,陆羽曾专门指出:“但域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在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记有:陆羽“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都篮)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表明煎茶饮茶的二十四种茶具,在唐代曾普遍贮藏和使用。 唐代采用烹煮方式而流行社会的煎茶习俗,至五代和宋金依然流行。在五代宋金时期又出现了点茶和斗茶等新的饮茶方式及茶艺,但煎茶习俗依然延续不断。因此,煎茶所用的各种茶具,不仅唐代具有,五代和宋金时期依然存在。其遗风遗俗,在边远和少数民族甚至流传至今。 唐代煎茶的二十四种茶具,分别采用石、木、竹、藤、金属和陶瓷等多种材料制作。其中有不少为陶瓷器茶具。而铜川黄堡的耀州窑陶瓷茶具是其中的一部分。前文指出:盛唐以后两京地区盛行饮茶,中唐后两京便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以长安城而言,为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会,盛行饮茶,所需茶具应该是相当可观的,而位于唐国都长安京畿地区唯一的大型陶瓷窑场,耀州窑理所应当要为唐长安城京畿及国内其他地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