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结肠癌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合并回肠造口并发症的护理.docVIP

1例结肠癌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合并回肠造口并发症的护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例结肠癌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合并回肠造口并发症的护理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1例结肠癌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合并回肠造口并发症的护理 朱秋娟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9)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在伤口愈合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治疗方法,新型保湿敷料不断进入医疗市场,提出了湿性愈合的新理念。术后切口脂肪液化,造口并发症是临床常见但护理起来又非常棘手的问题,2014年10月我院伤口造口护理小组介入了l例结肠癌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伴回肠造口并发症的护理,根据伤口评估情况,经过清创、处理感染、湿性平衡,造口周围皮肤护理等干预,配合全身综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脂肪液化;回肠造口;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1-0209-02   1.病例简介   患者,男,84岁,冠心病2年,Ⅱ型糖尿病10年余,因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腺癌半月入院,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血便,为暗红色,量不多,遂就诊于我院门诊行肠镜检查提示:降结肠距肛50cm可见不规则肿块,环绕肠腔全周,致肠腔狭窄,质地硬,镜身无法通过。病理提示:(降结肠)腺癌。发病以来自诉排便习惯改变,大便2~5天/次,排便费力,多腹泻药排便,为求进一步治疗,2014年9月22日门诊拟“结肠肿物”收住入院。查体:神清,腹股沟淋巴结未及肿块,左侧腹部可及一包块,约4times;4cm,质硬,较固定,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肛检:进指7cm无明显肿块,指套未见血迹。9月30日在全麻下行结肠腺癌切除术,10月06日在全麻下行开腹探查、腹腔冲洗、回肠末端造口术。手术后腹部可见长20cm切口,周围红肿,脐上可见3times;2.5cm大小,5cm深创面,渗液较多,脂肪液化,周围可见潜行,换药时疼痛明显,评分5分。回肠造口突出腹壁2cm,直径3cm,3点、9点分别可见0.5times;0.5cm大小造口黏膜分离,换袋时感疼痛,评分5分。遵医嘱予全身抗炎、营养支持治疗,请伤口造口专科门诊会诊。治疗3周后,腹部切口红肿消退,创面基底呈红色,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创面边缘可见上皮增殖爬行,渗液少量,无异味,伤口疼痛评分1~2分。回肠造口黏膜分离处已愈合,换袋时无疼痛。   2.护理   2.1 创面评估与护理   每次伤口换药时对创面大小、深度、基底的颜色、渗液、伤口边缘及周围组织、疼痛、有无潜行、窦道等进行充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敷料。判断该患者,(1)腹部创面为脂肪液化,需去除液化组织,加强换药,促进伤口肉芽组织生长后才能愈合。(2)回肠造口处造口黏膜分离,需改变换袋方式,治疗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减轻患者疼痛,有效收集粪便。   2.1.1腹部切口护理 为避免腹部切口污染,同时进行腹部切口换药和更换造口袋,应先予切口换药,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护切口免受污染,予密封性敷料保护,然后再行造口袋更换。减轻腹部切口及造口周围的张力。潜行创面用5%聚维酮碘纱条消毒,等渗盐水冲洗伤口,无菌纱布轻轻擦干,将高渗盐敷料按创面大小用无菌剪刀修剪后覆盖在创面上,潜行处进行填塞,外层加用纱布敷料包扎,为伤口提供一个湿润的环境,减少细菌侵入,快速大量吸收渗液,减少皮肤浸渍。本例患者黄色创面清创处理2d后用上述方法根据创面渗液量每周换药2~3次,抗感染治疗1周后,脐上创面范围缩小至2times;2cm,潜行2cm,基底呈红色,可见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边缘可见上皮增殖爬行,渗液少量,无异味,伤口疼痛评分1-2分。   2.1.2造口护理 (1)术后注意观察造口情况及外置肠管与皮肤附着是否正常。(2)表浅皮肤黏膜分离,切口浅小,用生理盐水清洗,无菌纱布擦干,局部使用藻酸盐敷料,外周将超薄水胶体敷料裁剪成两个椭圆形状,覆盖在黏膜分离处,局部外用造口粉,再粘贴一件式增强型造口袋。(3) 造口袋的粘贴。注意造口底板剪裁时,底盘开口修剪为偏心圆形,粘贴时避开腹部切口,大小比突出的肠乳头大1-2 mm,从下往上贴,要能够遮盖皮肤黏膜分离处,避免肠排泄物污染切口。   (4)造口袋透明便于观察,根据切口渗液及造口袋的粘贴情况更换敷料及造口袋底板。本例患者造口袋每周更换2次,造口周围皮肤黏膜分离处护理一周后,改为两件式造口袋,有效收集粪便,造口周围皮肤使用造口粉及液体敷料,患者换袋时疼痛评分1~2分。   2.2 心理护理   告知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是外科常见并发症,该患者肥胖、糖尿病是发生脂肪液化的最主要因素,通过换药,有效控制血糖能够有效改善伤口愈后。造口周围皮肤黏膜分离是肠造口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如果得到及时、恰当的处理,将很快愈合。   2.3 全身营养支持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