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太阳病赵鲲鹏.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寒论之太阳病赵鲲鹏

①药后啜粥 ②温覆微汗 ③获效停药 ④未效守方 ⑤药后忌口 煎服调护方法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 主之。(13) 脉证 发热:感受外邪,卫阳浮盛于外,与邪相争 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恶风:卫失温煦,汗出腠理疏松,不耐风袭 头痛:外感风寒,太阳经气运行不利 风寒外袭,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病机: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 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卫强: 卫气浮盛于体表,与外邪相抗争 发热 营弱: “阳浮者,热自发” 卫外失职,营阴不能内守 汗出 “阴弱者,汗自出” 荣弱卫强 病机 阳浮而阴弱 营卫不和 发热汗出: 太阳中风证 桂枝汤 1、太阳中风:(中风表虚) 【病因】寒风袭表 【病机】风邪袭表,营卫失和(卫强 营弱) 【脉证主要特征】汗出、脉浮缓 【脉证分析】 ①太阳病——提纲诸证(脉浮,头项强痛 而恶寒) ②发热——风寒袭表,正气奋起抗邪,正 邪相争 ③汗出——卫不外固,营不内守 ④恶风——卫阳不固,腠理疏松,不胜风 袭 ⑤脉缓——汗出肌疏,营阴外泄,脉气不 充 刘渡舟医案 刘某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脉浮紧有力。 2、太阳伤寒:(风寒表实) 【病因】风寒袭表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 【脉证主要特征】无汗、脉浮紧 【脉证分析】 或已发热——卫阳及时达表抗邪 或未发热—— 必恶寒——风寒束表,卫阳被郁,肌肤失煦 体痛——寒邪束表,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 呕逆——卫郁不宣,影响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风寒束表,营阴郁滞,脉道敛束 无汗——省文。卫遏营郁,肌表闭郁 ①卫阳郁闭较重 ②体质素弱 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 3、太阳温病: 【病因】温热邪气外袭 【病机】外感温热之邪,邪犯肺卫,致热邪伤津 【脉证主要特征】发热而渴,不恶寒,脉浮数 【脉证分析】 发热——卫阳与温热邪气相争 渴——邪热伤津 不恶寒——①初期温热夹风侵袭肺 卫,故轻微短暂的恶风寒; ②中后期以伤阴液为主, 故不恶寒; 太阳中风、伤寒、温病的鉴别: 证名 病因 同 异 主 症 病机 治法 中风 伤寒 温病 寒风 风寒 风热 发热 恶寒 脉浮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 汗出、脉缓。 恶寒发热皆重、头痛、 无汗、脉紧。 发热重、恶寒轻、口渴、 脉数 。 营卫不调 卫闭营郁 风热外袭 解肌祛风 辛温发汗 辛凉清解 病症 病机 身灼热 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 身重 多眠睡 鼻息必鼾 语言难出 邪热壅盛,灼伤津液,其热更炽。 邪热充斥内外。 热迫津泄。 热壅气滞,经脉不利。或热盛伤气 热盛神昏。 邪热壅肺,呼吸不利。 热盛神昏,或热扰心神 若发汗已(误用辛温发汗): 误治后的变证 病症 病机 小便不利 直视 失溲 误下重伤津液,化源枯竭。 津伤热炽,精气不能上注于目。 热盛神昏,关门不固。 若被下者: 误治后的变证 以上诸症反映了风温误下,致热愈炽而津愈伤, 真阴枯竭之象。 病症 病机 发黄 如惊痫,时瘛疭 若火熏之 热盛熏灼肝胆,肝失疏泄, 胆汁外溢。 热迫神明,引动肝风。 火邪伤营,瘀热郁蒸。 若被火者: 误治后的变证 预后: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附:关于“风温”病名的讨论。 诸家看法颇不一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认为病因既有风邪,又有温邪(从外因来解释)。如方有执曰:“风温,谓触犯于温而有风也。” 认为是温病误汗,肝风内动,鼓荡温邪(从内因来解释),如章虚谷曰:“误发其汗,反伤津气,助其邪势。故身更灼热。因而勾起其肝风,鼓荡其温邪,故名曰风温”。 认为是温病为风药所坏(从误治来解释)如程郊倩曰:“未发汗只是温,发汗已身灼热,则现为风药所坏,遂名风温。” 认为风温是指温邪犯肺之证,如近人王永谦。 【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原文】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269) 【原文】伤寒三日,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