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眼眶课件
眼部影像学诊断眼部影像解剖及眼部影像学检查方法眼球病变眼部外伤眼部先天性发育病变眼眶炎性病变神经眼科病变眼眶脉管性病变 眼部影像学诊断眼眶肿瘤泪腺窝病变眶壁肿瘤全身病变的眼部改变眼部解剖泪器解剖:1.泪腺位于眶顶前外方的泪腺窝中。 2.泪囊位于泪骨和上颌骨额突构成的泪囊窝内,下部移行 为鼻泪管。 3.鼻泪管为一膜性管道,上部包埋于骨性鼻泪管中,下部 在鼻腔外侧壁黏膜深面,末端开口于下鼻道的外侧壁。眼部影像学检查方法 普通X线片1.眼眶正位片(柯式位):主要用于显示眼眶骨折,眼球及眼眶内不透X线异物。2.眼眶侧位片:与眼眶正位片结合观察眶内异物眼球异物定位泪囊泪道造影:使用水溶性碘造影剂使泪囊泪道显影,观察其是否阻塞。CT表现 1 眼眶:高密度,结构清晰,骨质光滑整齐 2 眼球 眼环:厚度均匀(2~4mm),中等密度, CT不能区分三层结构 玻璃体:均匀水样低密度 晶状体:双凸透镜形高密度 3 眼外肌:均匀线条样或结节样等密度 4 视神经:带状等密度,3~6mm,粗细均匀 5 球后脂肪:均匀低密度 6 泪腺:均匀等密度,泪点和泪小管不易显示眼部解剖变异(一)先天性眼外肌变异:临床少见,主要为眼外肌缺如,萎缩或发育不良及眼外肌止点及走行异常。以下直肌缺如多见。(二)眶上裂变异:眶上裂与视神经管相沟通(三)视神经管变异:视神经孔内有眼动脉及视神经通过,二者间有结缔组织膜相隔,若该模钙化或骨化侧形成双孔。眼球病变一、巩膜葡萄肿 巩膜葡萄肿是指巩膜连同葡萄膜一起状如葡萄的紫黑色向外膨出。其原因是由于巩膜的先天缺陷或病理性损害使其抵抗力减弱,在正常眼压或高眼压作用下,巩膜和葡萄膜向外膨出。根据膨出的范围分为部分巩膜葡萄肿和全部巩膜葡萄肿。 眼球病变二、葡萄膜病(一)色素膜黑色素瘤(二)脉络膜血管瘤(三)色素膜黑色素细胞瘤(四)色素膜神经瘤(包括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CT很难显示,MRI是此瘤检查的首选办法) (五)脉络膜骨瘤 (六)脉络膜转移瘤脉络膜黑色素瘤成人最常见的眼球内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40~50岁的成年人,大约90%起源于睫状体或脉络膜,10%起源于虹膜。起源于脉络膜者位于眼球后部最为常见。【CT表现】早期肿瘤较小时,多在眼球后极可见眼环局限性增厚,呈扁盘状,CT可发现厚度超过3mm的肿瘤当肿瘤继续生长进入玻璃体时,进入部分生长迅速,而颈部仍受玻璃膜裂口影响而形成头圆、底大、颈部狭窄的蘑菇云状;晚期可以穿破眼环向眶内生长肿瘤平扫呈高密度,常合并有视网膜下积液增强扫描瘤体呈中度强化CT平扫见左眼球后极偏右处宽基底扁平状高密度肿块ABA.CT平扫见左眼球内蘑菇云状软组织肿块,基底位于眼球前壁,密度欠均匀B.增强扫描见瘤体中度强化,边界清楚脉络膜血管瘤为先天性血管畸形,多见于青年人。伴有颜面部血管瘤或脑膜血管瘤及青光眼者,称Sturge-Weber综合症。脉络膜血管瘤分为孤立性和弥漫性两类,孤立性脉络膜多发生于后极部,界限清楚,早期一般无临床症状,症状多出现于20~50岁之间;弥漫性者无明显界限,表现为后极部脉络膜弥漫性增厚,此类血管瘤易引起广泛的视网膜脱离,此型少见,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CT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眼环增厚,眼球形态一般无改变。由于肿瘤较小,CT显示不佳。色素膜黑色素细胞瘤最常发生于视神经乳头处,亦可发生于脉络膜、睫状体及虹膜等处。体积常较大,尤其位于虹膜及睫状体的黑色素细胞瘤体积可更大。在MRI上呈明显的短T1,短T2信号。CT显示较差。主要与恶性黑色素瘤鉴别,黑色素瘤增强扫描不强化,而恶性黑色素瘤有强化。脉络膜骨瘤脉络膜骨瘤是由成熟骨组织构成的一种少见的狼性肿瘤,年轻女性好伐,单侧居多,多位于视盘附近。该病生长缓慢,初期无症状,肿瘤长大时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CT扫描检查:脉络膜骨瘤呈现与眶骨一致的高密度影像,具有定性价值。 脉络膜转移瘤因肿瘤生长较快,早期既有剧烈眼痛、头痛。CT多表现为多发或弥漫性眼环增厚,增强厚多强化,常伴视网膜脱离。眼球病变三、视网膜病(一)视网膜脱离(二)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液体漏入两层之间的潜在间隙形成视网膜下积液,它是许多疾病如炎症、外伤、血管性疾病等产生视网膜下积液的一个共有表现。CT显示为眼球内新月形或弧形高密度影,密度均匀,典型的视网膜脱离呈“V”形,尖端连于视盘。脱离的视网膜很薄在CT上不能显示,但视网膜下积液与玻璃体液体之间可勾画出视网膜的轮廓。MRI 可清晰显示,还可推断视网膜脱离的时间。B超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眼球恶性肿瘤,3岁以下的婴幼儿约占90%,偶见于成年人,以单侧发病率较高,约占60%~70%,肿瘤起源于视网膜内层,特点是多中心起源,瘤组织内常有广泛的坏死及钙盐沉着。 视网膜母细胞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