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关记忆(三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尾关记忆(三题)   龙尾城的时光      尽管,历史已经来到2011年的流年中,可我们只要再往回推三十年,大理州府所在地的老下关城就可以历历在目了。那时,下关老城的西片区由天宝街、子河街、西大街组成。如今,子河街已被正阳时代广场繁华的商业街替代,已不复存在。从这条街往北,过了西洱河上的黑龙桥,静静地躺在苍山斜阳峰脚下的,就是龙尾城了。   龙尾城紧接黑龙桥的是豆糠坡,坡上有唐代南诏时留下的古城门,以城门为界,南段叫龙尾街,北段叫中丞街。龙尾街一带,今天仍然是大理州府下关城最有原生市井气息的地方。每天的早晨和傍晚,是它最忙碌的时光。清晨的夜幕刚刚散去,这里便成为人声鼎沸的闹市,靠近黑龙桥的沿街铺面,早早地全都打开了:卖饵丝米线的,卖喜洲粑粑的,卖烧饵块的,卖白酒汤圆的,卖豆浆油条的,还有买新鲜蔬菜的……不用吆喝,各有各的主顾,生意是应接不暇。那些上学的、上班的、赶路的、晨练的,都喜欢在这里吃地道的风味早点,并随心所欲地变换着不同的口味,边吃边和邻里乡亲打着亲热的招呼,嘘寒问暖间,流淌着一股浓浓的乡情。   傍晚时分,西洱河南岸的高楼已是华灯初上,霓虹闪烁。而这时的龙尾古街,依然在斑驳婆娑的灯影中,继续着欢腾热闹的好时光。那些风味独特的小食店里,酸辣鱼、砂锅菜、泥鳅钻豆腐、炝螺丝、海菜煮芋头,全是本地实惠可口的特色菜。加上街边卖熟食的、卖凉菜的,总是有许多忠实的顾客,为这里的傍晚增色添彩,一派其乐融融、好不热闹的景象。   下关龙尾街这样的时光,不论寒暑,不管晴雨,天天都在上演。并且,龙尾街的时光还可以穿透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到达唐朝时期的南诏。   当时,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即公元739年,当时已被唐太宗册封为云南王的皮罗阁,将南诏的都城从蒙舍迁到苍山洱海地区的太和城,建立了南诏国,完成了南诏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战略大转移。为了太和王城的战略防御需要,皮罗阁在苍山洱海的北端筑起了龙首关,又叫上关;在苍山洱海的南端西洱河北岸筑起了龙尾关,又叫下关。因当时下关城内槐树较多,所以下关也叫“槐城”。这样,太和王城西靠苍山,东临洱海,南北各有下关、上关两个军事要塞扼守,固若金汤,易守难攻。   这就是龙尾城的由来,它是由军事要塞逐步演变而来的古城池。   历史上的龙尾城位于洱海出水口西洱河的北岸,西起天生桥,东至大关邑村,利用西洱河和苍山作为天堑,根据自然地势沿河岸修筑起一道夯土城墙,长四至五公里,由苍山斜阳峰北坡向西延伸,是拱卫太和王城的要塞和堡垒,现在大都已毁,仅存江风寺至打渔村一段,是利用陡坡削去南面,再在高处加夯土城墙,长约二百五十米,最高处十余米,最低处也高出地面两米左右。   当时南诏龙尾城的中心位置,就在现在的下关鼓楼至西洱河北岸之间,龙尾街南段一带。那时,这里的军事建筑已经形成一座方形的城池,现在的鼓楼为北城门位置,南城门也就是龙尾关城楼在黑龙桥头,城门上写着“龙尾关”三个大字,它背靠龙尾城,前临西洱河,楼下可以通关,楼上两层驻有重兵把守。楼檐口下还悬挂着一块横匾,匾上是“龙关锁钥”几个大字。当时,龙尾关前的西洱河上建有一座木桥,叫做“清风桥”,唐开元年间,南诏王阁逻凤建龙尾城后将它改建为石拱桥,取名“黑龙桥”。由此可见,龙尾城是南诏政权对南御敌的一道天堑,龙尾城一带也成为了历史上天宝之战的主战场。后来,元朝的大将兀良哈台,明朝的蓝玉、沐英,直到清朝的义军首领杜文秀,清朝的将领杨玉科等,都在龙尾关下鏖战过。这座屡遭战火纷扰的城楼,最终毁于清朝同治末期的1874年。   历史上,龙尾关不仅是御敌守土的重要关隘,也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塞。出了龙尾关、过了黑龙桥后,可以分为三路,向南是蒙舍路,向西是永昌路,向东是白崖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在此交汇,商贾在这里云集,各种物资在这里聚散,好不热闹。据说,过去的龙尾关城楼比现在改建后存留的“寿康楼”更加雄伟、更加壮观,风调雨顺的年景,楼上昼夜灯火通明,文人雅士汇聚这里,弹唱洞经,品茗赋诗。明代诗人杨慎、方沆、张来仪、逯杲、程本立、李元阳等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不朽的诗句。   并且,千百年来,龙尾城片区已经形成一条街、一座塔、一群古庙宇、一片饮水源地,十余株千年古木、一组名士宅院。   一条街就是龙尾街,全长一公里多,从黑龙桥起至大石头,是茶马古道与博南古道的交汇点,是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的起点。每年秋后,成群结队的藏族、白族和汉族的马帮,赶着上万匹的骡马,往来不绝,把产自临沧凤庆、在下关加工成的锅庄茶,运往中甸、奔子栏、拉萨等藏区,再把藏区的皮革和名贵中药材运送出来。   一座古塔就是常说的佛图塔,也有人称之为蛇骨塔,塔高三丈六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塔后建有佛图寺,古朴壮观。   一群古庙宇,就是在龙尾街附近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