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真情背后的现实批判
[摘要]《马语者》一直被当作浪漫主义电影普遍为人们接受,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真情打动了许多人的心,但是,这样的理解在不同程度上遮盖了作品对现实的批判元素,不利于在更深的层面上解读电影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真正关爱。
[关键词]牧场;质疑;城市;批判
《马语者》是一部根据尼古拉斯?埃文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由罗伯特?雷德福执导并主演的美国主流电影,在中国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般认为,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方式,重新阐释了亲情、爱情以及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被许多影评人视为反映真情世界的浪漫主义佳作。这样的理解自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如果以当今多元主义的视野,我们可以看到,浪漫主义并不是作品的全部,在真情至上的主调中,还隐藏着对现代社会的质疑与拷问。
毫无疑问,在真情至上的浪漫叙事中,每一位人物的选择,如“马语者”汤姆?布克、母亲安妮?迈克里恩、女儿格雷丝以及她的罗伯特,都被导演以非常理想化的方式传达了人间真情。但这不是电影的唯一。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却是理性替代真情,现实替代浪漫,是一部具有社会批判性特征的电影。何以言之?在安妮与汤姆的第一次通话中,安妮希望他到东部纽约来治疗女儿心爱的骏马“朝圣者”,“帮助人们解决有关马的问题”;而汤姆则不以为然,以为自己只能是“帮助马解决有关人的问题”。这里点明了电影的主题。那么,人有问题吗?又有哪些问题呢?
如果以传统的欣赏习惯,从历时性角度看,电影故事叙述并不复杂。一条主线,酣畅淋漓地描述了格雷丝的受伤、截肢,母女俩“西征”、给马治病、最后回到城市。母女的亲情、汤姆与安妮的爱情、嫂子一家与安妮母女的人间友情等,显示出是一个实足的真情故事。但是,如果我们以共时性的方式重新审视这个故事,折断情节链条上的因果环节,把原来连续的场景打破成无数的碎片,再重新组合,将反映纽约城市生活的场景放在一边,反映蒙大拿州牧场生活的场景放在另一边,我们便可以惊讶地发现作者对两个世界的不同态度――浪漫性淡出,现实性与批判性渐入,暗藏在真情故事背后的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自然被显现出来。
电影描写了两个生活场景,一是以美国西部的蒙大拿牧场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二是以美国东部纽约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导演调动了各种电影手法,对于前者,极尽所能地演绎出牧场发生的一幕幕人间的真情故事;而对于后者,人们羡慕的世界大都会纽约,除了个人的紧张和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外,没有更多的印象。这样的对比,传达了电影对两种生活场景的理解与评价,表现了对于现代城市非人性化的批判,提出“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我们的幸福在哪里”等等问题。
现代城市人的“焦虑症”来源自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中人与环境的不协调,以及人与人的冷漠,如母女间的隔膜、夫妻间的固执、同事间的争吵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电影的批判性。先看城市,电影以为,人们的所有的“不幸”都来自于城市,凡是呈现纽约城市场景的,都给予了否定性的叙述。
首先,格雷丝的一切痛苦都来自于城市。格雷丝的负伤虽然起于朋友马匹受惊而至,但对她直接伤害,导致截肢后果的,则是那辆大得不能再大的汽车。众所周知,汽车是工业社会的标志之一,也是现代都市文明物质力量的象征,它的“撞击”造成的人马两伤,实际上象征着人类遭到巨大物质力量的“辗压”,实在让人们无法抗拒。格雷丝的精神伤害同样也来自于这座城市。虽然朋友的离去无法解开她心中的抑郁,但对她心理伤害更大的则是周边人的奇异眼光。这位年仅14岁的花季女少,拖着一条假肢,穿梭在人们的冷嘲热讽之中,这样残酷现实在她心理嵌入了一个无法解开的情结。当安妮驱车,看见女儿在巨大的房屋下孤身一人,独自流泪,自然让人想到被社会无情抛弃的痛苦。巨大的房屋与孤独无助的格雷丝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也预示着人在现代社会物质力量面前的无奈。在去蒙大拿牧场的途中,格雷丝双耳紧紧塞着耳机,在音乐中尽情发泄着自己的怨恨。可见,格雷丝的确病了。截肢自然给她带来了生理上的痛苦,但精神上的痛苦则更让她在无望中苦苦地挣扎。而这一切,电影以为,正是现代社会对她无情的挤压与抛弃所致。
其次,安妮的浮躁与焦虑同样来自这座现代都市。安妮,这位纽约《采访》杂志的编辑,精明、干练,在与人相处中,处处表现出强烈的支配欲望,是现代社会女强人的代表,但在导演看来,她同样是一位需要治疗的“病”人。作为职业编辑,安妮生活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世道中,争议、起诉、诽谤等等。她那种不可停止下来的生活,正如她所说的,一旦停止下来,就要被抛弃这种现实的压迫感,使她妻子与母亲的身份在不同程度上失缺――她不是一位好妻子,也不是一位好母亲!现代社会的各种诱惑让她失去了女人的天性。公司里的起诉、谎言,永不停止的电话,处处表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在旅馆,导演对安妮接电话时永不停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