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课标Ⅲ专用)复习专题测试(命题规律探究 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四) (共79张PPT).pptVIP

2018年高考语文(课标Ⅲ专用)复习专题测试(命题规律探究 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四) (共79张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年高考语文(课标Ⅲ专用)复习专题测试(命题规律探究 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四) (共79张PPT)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文学与生俱来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因而,中国成为一个拥有瑰丽色彩文学宝库的国 家。 B.《诗经》是黄河两岸中原大地上孕育出来的诗集,其内容是在这个特定区域中的人们劳作、 爱情、生活的艺术反映。 C.《楚辞》是一部具有楚地文化特点的瑰丽神奇的作品,从中可以感受到当地人们丰富的想象 力和浪漫多情的气质。 D.长江使中国文学有了南北地域的差异,《诗经》与《楚辞》气质迥异,隔江而立,成为中国文 学南北之分的开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东晋王朝南迁,江南秀丽的风光、富饶的风物、优裕的地理气候等因素促进了东晋文学的繁 荣发展,形成了南方文学的鲜明风格。 B.钱钟书认可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对南北朝文学的评价,指出两者在文学风格、文艺气质、文学 形式和文学内容等方面各具特色。 C.南北朝文学虽各有特色,但是南方文人对北朝文学是看不起的,因为北朝文学尚处于探索初 期,不如南朝文学成熟发达。 D.南宋客观上造成了地域和文化上的南北之分,南北文学也一改南北朝时期北不如南的格局,表 现为南宋诗派无法与北方抗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晋文学虽属南朝文学,受到南方地域因素的极大影响,并超越了北方文学,但它的成就也与 北方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B.钱钟书“质胜”即是“文输”的解释,说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诗文,都应该在内容上站得 住脚,并且在形式上也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中国文学的南北差异的形成原因,不仅仅有表面上看到的地域差异,也有朝代的更迭、社会的 变迁带来的经济文化的不同。 D.尽管南北相距遥远,文学差异巨大,但已在漫长的历史中化为中华文明传统的一部分,所以,钱 钟书认为文学并没有真正的南北之分。 一、 1.答案????D 推断不当。根据文意,是长江南北的地域因素造成了南北文学的差异;这两部作品 只是所谓的“开端”。 2.答案????C 曲解文意。“有了傲视江北的理由”,不代表一定有“看不起”的态度。 3.答案????D 强拉因果。根据文意,钱钟书认为文学“并没有真正的南北之分”的原因是“南 北文学各领风骚的局面”。 二、(2017广西玉林、贵港一模,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包”最早并不叫“包”, 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 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带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 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起 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 少不了佩囊。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 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滕囊”。滕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 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的人,所以,“包”成了身份的象征。 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 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辇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 又有“虎头鞶囊”之称。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 “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 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 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带鱼 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 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宋朝使用的“鱼袋” 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 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 “算袋”。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朝称“算袋” 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 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 越来越丰富。如放钱放物的多用“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 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