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繁复主题后干谒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蜀道难》繁复主题后干谒目

《蜀道难》繁复主题后干谒目   《蜀道难》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公元742年~公元756年)初年。这首诗李白袭用了乐府古题,其主题众说纷纭,今人归纳了下面几种,可信度都值得商榷:   (1)忧杜说。据李白年谱考证,李杜相识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洛阳,而此时李白已赐金放还,《蜀道难》成诗于他们相识之前。(2)刺琼说。此说也缺乏根据,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至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并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径,更有极度想入京做官的念头。(3)讽喻说。这种臆测也难以服人,玄宗避乱入蜀那是李白成诗后将近十年以后的事了,李白还没有到这种先知先觉的程度;还有说模仿杜甫的《北征》更为牵强,这不符合李白的一贯个性。(4)劝谏说。细细考察一下,我们会发现,李白是一个长于诗才、短于政事,更是一个拙于政治的人,否则,也不会有晚年的急不可耐、不辨青红皂白地投到李?帐下当幕僚的事了,如果说“著其戒”成立,那也非李白首说,而是前人本题成说的延续。(5)送别说。此说在诗中就显矛盾,梳理一下《蜀道难》内容发现:“远道之人胡为乎来”与“不如早还家”并非指向同一人,因为这里友人还没有上路,那里怎么就可以对他说“不如早还家”,而且据李白年谱中记载,送友人王炎那也是此作之后的事了。(6)仕途说。此说虽然符合诗人当时的人生行状。但主旨似有单薄瘦弱之感。(7)即事说。此说虽见解符合题旨,但思想过于狭窄单一,也不合这种古题一贯的风格,如刘孝威、阴铿的《蜀道难》。(8)咏叹说。此说虽属正解,但难免有附会拔高之嫌,暗逆了诗人当时的人生际遇。   其实,这首诗表面上写蜀道艰险,实际上是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求仕中多舛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其本质上是诗人借这首诗有目的地向贺知章进献的干谒诗。其理由如下:   1.唐继隋进行科举取士,实际上却是科举与荐举并存。荐举主要发生在省试中,一些权贵或文坛巨公往往于科考前对某举子加以揄扬甚或向主考官保荐,从而人为地促成其中举。这样做,一方面培植党羽,增强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奖??后进,使自己获得“伯乐”的美名,甚至皇帝也有过向主考官荐人的事。朝廷既开荐举之路,士子因而也就必行千谒之事。为了仕进,士人们纷纷干谒,高适曾有“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之举,文人也就“不问士行文艺,但勤于请谒,号日‘精切’”。   李白是个功名心极强的人,有着强烈的“安社稷”“济苍生”的儒家用世思想。但李白既看不起“死章句,废清议”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历抵卿相”,和其他边走科举边行干谒的人如朱庆余、孟浩然等很不同。因此,在李白的诗文中他极度仰慕80岁在渭水边上遇文王、90岁封为齐侯、建立了不朽功业的姜子牙,仰慕筑过墙、后来建立伟大功勋的傅说,仰慕隐于高阳酒肆、后来不费一兵一卒就为刘邦取得72座城池的郦食其,仰慕鲁仲连、宁戚、范蠡、苏秦等人。   2.李白是盛唐诗人中写过干谒诗文最多、干谒时间最长的人之一,至少有近四十年的干谒历史。“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开元十三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游江陵,泛洞庭,登庐山,下扬州,后留住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又以安陆为中心,西入长安,东游梁宋、齐鲁。他曾隐逸学道,想走终南捷径以出仕。曾投赠诗文,不惜屈尊干谒地方长官,希望得到引荐:在岷山,李白干谒过广汉太守;在成都,他干谒过益州长史苏颈;在蜀中,他干谒过渝州长史李邕;在安州,他干谒过都督马正会、长史李京之、裴长史等;在襄阳,他干谒过荆州长史韩朝宗。李白还向唐玄宗进献了《明堂赋》,干谒过玉真公主和秘书监贺知章等等。期待着有朝一日“乘舟梦日边”。从二十四岁即决心“莫怪无心恋清静,已将书剑许明时”,到中年时的“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再到老年时的“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李白在干谒之事上是积极主动的,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行为。故此,初到长安的李白,自然会向当时的文坛领袖、政坛元老贺知章干谒的。   3.唐末王定保《唐摭言》第七卷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日:‘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再从诗中看,亦可证明此说可靠:首先,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再说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些都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而且排列得如此有序,绝非偶然。其次,诗中又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问君西游”“侧身西望”等,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大概就不会这么说了。而且,据李白年谱考证,李白出蜀是沿长江三峡路线,以后终生未回蜀,故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