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调光大师机会照亮抢先起跑人
调光大师机会照亮抢先起跑人
正因为没有一丝一毫的外围资料,才促使我们沿着时光轨道去破译这家企业的成长密码。于是,当轮廓渐渐清晰,“惊讶”接踵而来:
20年,作为第一批从台湾到大陆建厂的企业,伴随本土照明业的从小到大、一路悲欢,却屡屡与内需市场擦肩而过,直到2008年方才挥戈回归;
20年,它承接了宜家在中国的第一张灯具订单;它打破了节能灯取代白炽灯的最大壁垒;它第一次让节能灯实现自由调光,第一回让灯具走进苏宁、好又多、家乐福、乐购……
20年,它身上没有表现出本土企业常有的技术恐惧症。相反,以技术为矛、专利为盾,一口气将一盏小小光源做出160多项专利(在亚洲光源企业中位列第一),甚至它的灯座标准被开放成为美国的行业标准。
家道中落促使奋发读书
四十多年前,当陈俊村和所有少不更事的男孩一样,在台湾新竹的街头满街跑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会成长为中国照明业的“调光大师”。陈俊村出生在新竹市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父亲开着家不大不小的服装厂,进出有小汽车开道,屋门口是一大片葡萄架和芭蕉林。
家境宽松,无忧无虑,自由放任,却不失教养。童年的陈俊村习惯了熙来攘往生意繁忙,顺风顺水的成长环境让他从不为钱犯愁。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父亲的服装厂因为同行挤压经营困难,家道中落让一切美好瞬间颠覆。那一年陈俊村16岁。
一个16岁的少年终于感到生活是如此残酷。五个兄弟姐妹只能养活两个,“连一粒米掉到地上都不可以。”陈俊村难以接受周遭亲友变化的表情,也难以理解父母日益增多的口角摩擦。对于这个家,他唯一能做的只有更加奋发读书!
发奋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武器,同样也能磨砺一个人的好胜之心。从中学开始,陈俊村几乎每次考试都稳拿第一。唯一一次例外,居然是班里一位课代表因为妒忌,悄悄把陈的试卷偷出来涂改了答案。
1976年,陈俊村如愿考入台湾大学电机系。在这所培养过马英九、施振荣等名人的宝岛第一学府,陈俊村半工半读度过了四年时光。四年后,班上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去了硅谷,而他却毅然坚持留在岛内。
留在???内必须服两年兵役,这是台湾大学毕业生必须完成的“成人礼”。于是,金门某师的炮兵连多了一位文质彬彬的年轻少尉。军旅生涯枯燥乏味,白天放炮演习,晚上没事就搞“急行军”,再没事就“修厕所”――当时金门有几百个连,每个连被要求修2~3个厕所美化环境。一时间,满山遍野都是围着花岗岩敲敲打打的“阿兵哥”……
戎马两年,陈俊村领悟到一种全新的生存之道。在这个靠体力和意志生存的男人世界,“阿兵哥”们或许语言粗俗,脾气火爆,但只要你把他们真正装到心里,他们也终会把你当成兄弟!学会和不同阶层不同路数的人交朋友,这是军营赋予陈俊村的最大财富。1983年7月,这位27岁的汉子委婉拒绝了上级让他留在部队的提议,此时此刻,他的心正像那缓缓驶出海港的新战舰,焦急、迷惘而又充满渴望。
机会照亮抢先起跑的人
陈俊村退役之时,正值台湾制造业全面崛起。很多人一边在大企业上班学经验,一边又在外边“鼓捣”自己的小公司。在那个热情洋溢的年代,创业者们如同水银泻地般见缝就钻,碰壁拐弯,遇机会就上,没机会就创。
然而,台湾狭小的市场毕竟承载不了如此巨量的创业风暴。于是产业开始升级,销售开始外移。诸如雨伞、自行车等低技术含量的项目逐渐日薄西山,IT、电子等新兴行业乘势崛起――1987年,面对这一拨以知识分子为主打的创业潮。已先后在两家电子厂做过工程师的陈俊村,终于按捺不住。
放弃好端端的工程师不做,亲朋好友直摇头:这一步踏出去,不但没了安定的生活,更将没有安歇的日子;不仅没有固定的收入,还要月月焦虑如何给别人发工资。但陈俊村目光坚定:只要能干一番自己的事业,无论成败,我都认了……
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大!在当时台湾最高的世贸大楼里,陈俊村创办了他的加美科技公司,这家以技术咨询为主业的公司两年内迅速成为行业第一。事实上,加美的“第一”来得颇为轻巧,因为岛内基本没有技术咨询公司,缺乏对手的陈俊村自然不战而屈人之兵。更何况,陈俊村借助了新一拨的创业趋势,“当别人都向科技产品的金矿蜂拥而去时,我就是那个卖铁锨的人!”
通过给将近五百家企业做技术咨询,陈俊村的人脉和视野迅速打开。此时的台湾已是世界照明业的重要代工基地,陈的很多客户都来自该行业。一次酒过三巡,一家照明企业的老总和陈俊村聊得兴起:“我算是入对行了,你看这地球每天不停地自转,只要有太阳落山我就有钱赚!”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陈俊村。两年来自己虽说赚了几十万美金,但相比这些“八对行”的人,这个数字未免有些寒碜。也是在这次饭局上,客户提出想到大陆看看。
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大陆在台商眼中多少有些神秘,两岸同胞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