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竖”及其作詈语来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也谈“竖”及其作詈语来源

也谈“竖”及其作詈语来源   关键词: 竖;詈语;俗字;假借义   摘要: 有学者认为“竖”的本义是“竖立”,作为詈语的“竖”源自其“僮仆”义,“僮仆”义则因其声符“豆”之“小”义而得。通过考察文献用例和分析字形可知:“竖立”是“竖”的假借义,其本义是“僮仆”,该义源于“臤”,“臤”又得义于表示战俘义的“臣”字。   中图分类号: H13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3-0046-03   一   张鹏丽、陈明富在《古书“竖”作詈语考》(刊于《中国语文》2010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竖”①作詈语与“竖”的“竖立”义关系不大,而是来源于“竖”的“孺”、“僮”义。笔者深表赞同。张、陈二位先生还根据《说文》认为“竖”本义为“竖立”,又进一步推断“竖”的“孺”、“僮”义源于“竖”(豎)的声符“豆”之“小”义〔1〕。对此,笔者觉得尚有商榷的余地。今略陈陋见,以祈教于张、陈二位先生及诸位方家。   二   (一)“豆”字似无“小”义    《说文·豆部》:“豆,古食肉器也。”〔2〕可见“豆”本是一种食器,也可以作容量单位。《小尔雅·广量》:“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四谓之豆,豆四谓之区。”〔3〕这是“豆”字较早的两个含义,在文献中未见“豆”表示“小”的用例。而且不论是作为容器还是容量单位,“豆”都不是最小的。至于作为声符的“豆”,就笔者所见,除了“短”字也许存在这种可能外,其他诸如梪、郖、逗、侸、脰、裋、头(頭)等字中的“豆”均不表“小”义。   (二)“竖”的本义未必是“竖立”    《说文·臤部》:“豎,豎立也②。从臤,豆声。”〔2〕可知许慎认为“竖”本谓“竖立”。王国维先生在《史籀篇疏证》中指出:“豎殆内豎之本字。”〔4〕笔者以为后一种说法较为允当。    1.“竖”在东汉以前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在先秦文献中,“竖”并无作“竖立”解的用例,相关用例都出现在西汉以后。如:    (1)今天下大屋、丘陵冢,及穿凿山阜采取金石、陶瓦,竖柱,妄掘凿沟渎;或闭塞壅阏,当通而不得通,有几何乎?(《太平经·起土出书诀???)〔5〕    (2)于时宝称亲友四人:一名富褥、二名惟摩罗、三名憍炎钵、四名须陀,闻宝称已作沙门,惊喜毛竖曰:“其人德高,明远震国,吾等咸归。今为沙门,其道必真,乃使斯人忽弃荣利。”(东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③〔T04,p0149b〕    (3)佛知迦叶心已降伏,便告迦叶:“汝非罗汉,不知真道,何为虚妄,自称贵乎?”于是迦叶,心惊毛竖,自知无道,即稽首言。(东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③〔T04,p0151c〕    (4)王言:“善哉!佛当来不?何日能至?”忧陀白言:“七日当至。”王大欢喜,即敕群臣:“吾当迎佛。导从卤簿,壹准圣王出入法则。平治道路、香汁洒地,城中街巷尽竖幢幡,其所修治光饰尽宜,车、马、人从限四十里。”(东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③〔T04,p0155a〕   (5)善温闻称佛声,举身毛竖,心喜交胸。(东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下)③〔T04,p0156a〕   (6)中河,孟贲瞋目而视船人,发植,目裂,鬓指,舟中之人尽扬播入于河。(《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6〕高诱注:“植,竖。”④〔6〕    在东汉之前的文献中,“竖”字的常见义为“内侍、僮仆”。如《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凡小事。”〔7〕《楚辞·天问》:“有扈牧竖,云何而逢?”洪兴祖补注:“竖,童仆之未冠者。”〔8〕    因为宦官属内侍,所以也可用“竖”来称呼“宦官”,如齐桓公时有宦官名“竖刀”。《墨子·所染》:“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9〕“竖刀”也作“竖貂”,即《左传》中的“寺人貂”。《左传·僖公二年》:“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杜预注:“寺人,内奄官竖貂也。”孔颖达疏:“郑玄云:‘竖,未冠者之官名。’然则此人名貂,幼童为内竖之官,以为齐侯所宠。后虽年长,遂呼为竖貂焉。”⑤〔10〕    从“竖”字在东汉之前的文献中使用的情况来看,其本义很可能不是“竖立”,而是“近侍”、“僮仆”。    2.“竖”的字形及本义    从其字形来看,“竖”(豎)在侯马盟书中作“”,小篆作“”〔11〕。“竖”(豎)字“从臤,豆声”。“臤”为何义呢?《说文·臤部》:“臤,堅也。从又,臣声。……古以为贤字。”〔2〕段玉裁注:“谓握之固也,故从又。”〔12〕戴家祥先生则认为“臤”当是表示“牵引”义的本字、“掔”之初文〔13〕,此说诚是。    我们来看“臤”的构件,《说文·臣部》:“臣,牵也。”〔2〕“臣”本谓“战俘”,《礼记·少仪》:“臣则左之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