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白居易晚期诗风转变根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谈白居易晚期诗风转变根源

谈谈白居易晚期诗风转变根源   摘 要: 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晚期一改“兼济之志”,写作了大量闲适诗。为了探究他晚期诗风转变的缘由,本文主要从时代风尚、儒家思想、仕途经历、释道信仰、陶潜影响、洛阳文化六个方面来阐明根本原因。   关键词: 白居易 晚期诗歌 诗风转变   白居易一生创作诗歌二千六百多首,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中他最看重的是讽喻诗和闲适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与元九书》)。这两类诗集中表现了他进退出处之道和平生志向,也体现了他诗歌创作的指归,所以值得珍视。纵观白居易一生,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时作品为一期;贬江州、忠州时为一期;外放杭州后为一期。前期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贬江州、忠州时可以说是由“兼济”到“独善”的一个过渡期,也是他由写作讽喻诗向闲适诗的一个转折期。后期他把写作重点转移到身边琐事上,写作了大量闲适诗。白居易的志向由“兼济”转为“独善”,诗风由“讽喻”转为“闲适”,其中前后期诗风转变的缘由是什么,我们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世风日下的时代风尚   白居易晚期诗风的形成,与当时整个时代风气紧密联系着的。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的现象日益加剧,中央集权日见削弱,统治阶级过着奢靡腐化的生活,不断加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白居易的讽喻诗,本就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本希望通过讽谏来改革弊政,但无论是谏书还是谏诗,都不能奏效,反而招来罪责。他寄希望于皇帝纳谏以改革弊政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幻灭了。也就是说,他的诗歌讽喻说夭折了。取而代之的是他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表现得淡泊平和,悠然安逸,这就形成了白居易晚期诗歌的创作倾向。闲适诗成为他晚期诗歌的代表作。   二、“兼济”与“独善”的儒家文化   白居易出身于封建地主阶级,而后服务于封建统治者。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文章为现实服务的创作主张,也反映了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他的大量讽喻诗正体现了他“兼济”天下的志向。虽然他卸任左拾遗官职,被贬江州司马时思想渐趋消极,到晚期写了不少闲适诗,但在他的一生中,儒家思想一直是他的主流思想。他在被贬江州时写了一篇表明自己思想倾向、人生哲学和文学创作观点的文章《与元九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得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其中“志在兼济,独善其身”的立身处世哲学体现了儒家的经世致用,封建士大夫追求的内圣外王的人生奋斗目标。既然罢免谏官,讽喻诗便再难奏效。长庆元年(821)年以后,他官运日益亨通,生活安逸而满足。他写作了大量闲适诗,表达自己以“适”作为向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以“适”调整心理平衡。这种精神追求在他放弃早期“兼济之志”时更显突出。于是“闲适诗”充斥其晚期创作。   三、曲折坎坷的仕途经历   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连续官场失意,尤其是被贬江州司马,对他是一个重大打击。这期间白居易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此诗借琵琶女身世慨叹自身遭遇。诗中有对自己多舛命运的伤感,也流露出他对自己失意人生的苦痛。中道左迁,天涯沦落,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对已贬通州司马的好友元稹寄诗云:“谁知千古险,为我二人设。”(《寄微之三首》其一)二人的诗篇唱酬已不再有当年裨补时阙作讽喻诗之勇。虽然也曾有过“愚计忽思飞短檄,狠心便欲请长缨”的激动,但转瞬即逝。“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后来就干脆发誓“世事从今不开口”(《重题》),因为“忧国朝廷自有贤”(《舟中晚起》)。越到后来,越是“宦情衰落,无意于出处,唯以逍遥自得,吟咏情性为事”(《旧唐书》本传)。至此,儒家的“兼济”之志难以实现,讽喻诗再难奏效,诗人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宣泄口,这为他创作闲适诗找到了良好的契机。   四、空寂虚无的释道思想   在意识形态领域,唐代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时代,儒释道三教并行不悖。统治阶级的笃信,文人士大夫的崇尚以及社会下层的普遍接受,使得释道思想有了长足发展的空间。佛教与道教思想对晚年白居易的影响,是他闲适诗产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他曾多次说自己是“外服儒风,内宗梵行”。他在三十岁就曾云:“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客路感秋寄明淮上人》),向禅师讨教解除烦恼之方。特别在丧母丧女之后,白诗中屡屡可见澄净心性的解脱语。晚年他总结自己人生经历之后得出自己奉行的人生哲学,写下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