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风半月刊思想理念
《国风》半月刊思想理念 内容摘要:民国时期中央大学师生创办的《国风》半月刊内容涵盖了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思想上延续了《学衡》杂志对文化保守主义的张扬,也是中央大学师生对学校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展望的阵地。其在校史研究及民国南京思想研究上具有独特价值。 关键词:《国风》半月刊 《学衡》 中央大学 1927-1937年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中央大学在中国大学中的地位得以提升。这一时期学生或教授同人主办的刊物有五十多种,《国风》半月刊创刊于1932年9月1日,终刊于1936年12月,共出版8卷90号。刊物的组织者和主要成员是中央大学的师生,“国风社社长柳诒徵先生,编辑委员:张其昀、缪凤林、倪尚达。”[1]在第7卷第1号中指出编辑有所更动:“国风社编辑包括景昌极、缪凤林、张其昀、陈训慈、王焕镳、向达、郑鹤声、周悫。”《国风》半月刊是民国南京文化保守主义传统的阵地,也是师生品评时事、臧否人物的领域。 一.《国风》与《学衡》的关系 从《国风》的形式和宗旨看来,《国风》是《学衡》的延续。刊物的基本编辑模式和文章的半文言文体都和《学衡》相近。思想上保留了《学衡》的民族文化本位精神,反新文化、新文学,提倡尊孔、倡导旧体诗词与国学研究,适当译介西方新知,同时增加了倡导科学、鼓吹国防教育的新内容。[2]唯一不同的是柳诒徵及其门下弟子在《学衡》前期是不积极的撰稿人,不参与编辑活动。而《国风》的编辑活动主要由柳门弟子完成,文风质朴,材料扎实,注重国学研究。 刊物宗旨是:“一、发扬中国固有之文化,二、昌明世界最新之学术。”[3]柳诒徵详细解释为:“本史迹以导政术,基地守以策民瘼,格物致知,择善固执;虽不囿于一家一派之成见,要以隆人格而升国格为主。”[4]“尊孔”是《国风》继承《学衡》文化保守主义宗旨,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突出表现。刊物主办者柳诒徵曾在南京高师主讲《中国文化史》,他指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没有孔子就没有今日的中国文化,孔子是传承与创造中国文化的人。“中国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5]《国风》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1932年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纪念日,《国风》第3号出了“圣诞特刊”,梅光迪发表《孔子之风度》,柳诒徵发表《孔学管见》,细致批驳新文学阵营反孔教的偏激乖谬。缪凤林的《谈谈礼教》、《如何了解孔子》都是对五四时期片面反孔、批孔在学理和方法论上的反驳。范存忠在《孔子与西洋文化》一文中强调孔子学说对西方政治、道德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与《学衡》第54期(1926年6月)吴宓翻译的德国雷赫完的《孔子老子学说对于德国青年之影响》有类似之处,意在借西方文明对孔子思想的借鉴,传达出孔子思想并未昏庸腐朽,落后于时代,“孔子所定之社会组织之原理实甚安全切实而又开明,遂系为其时之中国说法,今人仍可遵照而仿行之也”。 景昌极在《孔子的真面目》中,认为孔子集中国古代文化的大成,“孔子是个极好学又极肯教人的人,兼为古代的大学问家和大教育家。”指出孔子是个能够顺应时势又不随波逐流的人,孔子在古代伟大人物中,是不以宗教愚弄人,也不以玄学迷惑人的思想家,“现代反孔子的理由:孔子把君臣一伦太看重了,有助长专制的嫌疑;把男女间恋爱的神圣太轻看了,养成所谓吃人的礼教。”这是把社会责任推到儒家思想上,刻意忽略民国时期民众的自身作用,儒家思想成了民国以来政治企图的替罪羊。 二.《国风》与中央大学 《国风》是中央大学师生评点校务、品评校内风云人物的阵地。 第1卷第9号为“刘伯明逝世九周年纪念号”,他的妻子刘芬资,同事郭秉文,《学衡》骨干吴宓、梅光迪、胡先?等,学生胡焕庸、张其昀等都发表了悼念文章。刘伯明是东南大学副校长,也是《学衡》背后的有力支持者,为《学衡》的创办和发行提供了便利条件,1923年11月刘伯明去世后,“学衡派”遭到压制,逐渐离散。时隔九年后当初以东南大学为基地,与新文学进行大战的“学衡派”成员们,无限追念刘伯明为他们提供的种种有利条件。对他们而言,悼念刘伯明,也是在悼念自己未竟的理想、未成的事业。吴宓再次发表了自己撰写的长达262个字的《挽刘先生联》(此联作于刘先生逝世之次晨): 以道德入政治,先目的后定方法。不违吾素,允称端人。几载绾学校中枢,苦矣当遗大投艰之任。开诚心,布公道,纳忠谏,务远图。处内外怨毒谤毁所集聚,致抱郁沉沉入骨之疾。世路多崎岖,何至厄才若是。固知成仁者必无憾。君获安乐。搔首叩天道茫茫。痛当前,滞留得老母孤孀凄凉对泣。 合学问与事功,有理想并期实行。强为所难,斯真苦志。平居念天下安危,毅然效东林复社之规。辟瞽说,放淫辞,正民彝,固邦本。撷中西礼教学术之菁华,以立氓蚩蚩成德之基。大业初发轫,遽尔撒手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