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月诗意形象意义探源
月诗意形象意义探源
摘 要:月之所以能成为千古永恒的诗意形象,是跟它的物质特质密切相关的。从物质角度考察,月具备了朦胧美、闲静美、孤寂美、阴柔美、高远美、变化美等特性,这些特性使诗人的某一情感总能找到物质依托,从而能够实现“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目的。
关键词:月 诗意形象 物质特质 情有依托
“月”是中国文人笔下一个永恒而常新的文学形象。我国古代早期文学中就有许多关于“月”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月”也被文人们赋予了许多美称,如蟾宫、玉蟾、婵娟、玉兔、嫦娥、桂月等等。当然,最青睐“月”这一形象的文学体裁还是诗歌,中国是诗的国度,一部浩浩诗史,“月”和几乎所有题材都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山水田园、边塞征戍、情恋相思、游子思乡、言志咏怀等等,莫不有明月的影子。
欧阳修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强调的仅仅是主观情感的产生原因而已,“情痴”的诗意表达,毕竟需要特定情境的触发和激活,所谓“触景生情”是也;主观“情痴”的表达,也常常需要附丽于客观的外物,所谓“寄情于物,借物抒情”是也。“风和月”恰好暗合了大多数人彼时彼地之心境,于是千百年来“情痴”总是和“风”、“月”尤其是“月”密切相关,一表一里,传达着情丝恨缕,诉说着离情别绪。
那么,“月”这一形象为何为诗人们如此恒久地垂青呢?笔者对历代有关月的诗歌做一肤浅的探究,发现了它具有以下几种特质:
一、朦胧美
“月”之所以能催生诗意,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它的朦胧美。这种朦胧的背景能唤醒人的潜意识,能创造适宜的情感氛围,对人的潜在情感产生强烈的“引爆”。试想,太阳的光芒太强烈、太明朗,使万物皆暴露其下,几无遮拦,一览无余则易失去吸引力;一团漆黑则又给人以压抑感,使人倍感绝望甚至恐惧;唯独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的含蓄环境,才能引人注意,产生种种神秘感,人的情绪才能够进入一种和谐的兴奋状态。藏一半,露一半,犹抱琵琶半遮面,这种意境,便是诗,也就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说的美学上的“隔”的境界。月的出现,恰好暗合了人的这种潜意识,千古同感,你我共有,形成了人类共同的感情基础,于是歌之咏之。例如杜牧的《泊秦淮》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水、沙在月的笼罩下,构成一幅迷蒙冷寂的夜色图,触动了诗人的感伤情怀,才创生了如此佳句;假如是在白天,烟、水、沙暴露在日光下,则这种诗意境界便不可想象。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有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若非月色朦胧的背景烘托,恐怕也难以触发作者对隐隐约约的幽香产生生动的联想,也难以引起读者鲜明的情感体验。
二、闲静美
与“朦胧”紧密相连的是“月”所创造的“闲静”之境。白天太阳火烈,万物躁动,环境喧嚣,人又要被各种世事所扰,身心俱疲,无法安宁下来,没有闲情雅致去逍遥神思,释放情怀;夜晚,白天纷扰的人事暂时退去,身体得以解脱,精神才能获得暂时的独立,才有时间去思想白天或者说现实中的问题。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游子思妇,莫不如此,正如苏轼所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见《临皋闲题》文)独立独处才有可能产生闲和静,闲静则淡泊、超脱,淡泊、超脱则能生艺术之空灵。如此,又产生了很多极富禅意的诗词。唐人王维有关“月”的诗歌是这方面的典范。“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月夜春山的空灵、幽林的恬静,使人神往。李白那首著名绝句也是这种闲静美的很好注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它借助“月”的闲静美来创造意境的古诗词非常多,“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唐人于良史《春山夜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北宋张先《玉楼春》)等等,或描写中流露出赏玩的愉悦感,或描写月色的清新明亮和春夜的恬静、幽优。
三、孤寂美
一轮皓月当空,星星就隐去了光芒,这是常识。此种情境里,夜阑人静,独月在空,光色寂然凄凉,很容易触动人的孤寂之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叹,于是生发出悲凉、无助、思念、哀怨、苦闷等相关情绪,于是反映这类情感的诗歌就在咏月诗词中蔚为大观。在这类诗词中,作者或抒情主人公多是独人对月,即使像李白的“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也不过是一时超奇的想象而已。敦煌曲子词中《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写一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