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结构主义语境下山海经等古文献 研究机遇和价值
后结构主义语境下山海经等古文献 研究机遇和价值
摘 要: 自五四时期西学?|渐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无意识地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现当代文学领域。19世纪以来,西方理论经历了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演变过程。在目前反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语境和意识形态下,中国古文献研究具有极佳的机遇。《山海经》为我们还原了中国文化起源的历史语境,丰富了文学理论中的人伦一维,在国家强调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山海经》等古文献的研究对在世界上建构真实的 “东方”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民俗学 《山海经》 后结构主义 嫦娥奔月
一、中国古文献的价值
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从甲骨文开始,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4000年,在从黑暗到逐渐璀璨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曾有这样的叙述:“并不像人们所猜想的那样奇怪。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他们还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会长存下去。”①歌德在这里提到的成书于明清时期的《风月好逑传》,距离本文欲探讨的先秦古籍《山海经》还晚了几千年,对于欧洲大陆的哲学家而言,先秦古籍应该更会惊为天书。
中国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在密不透光的历史长廊中,很多个区域仍然是迷,从洪荒时代走来的中华民族一路筚路蓝缕。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沧海桑田,百年的时光亦如静止的潭水般,听不到时间的针脚发出的滴答的声音。因此,在东方,在那一片天与地接壤海陆一体的远古,人类对自身和周遭世界的认识是混沌的,生命的概念是宽泛的,亦可说整个世界每一块石每一株草皆充满神秘的生命力。
研究《山海经》的学者无不认为,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献古籍中,晦涩难懂的虽也有之,但从未出现过像《山海经》那样令人费解、不知所云的著作。《山海经》也许是中国古籍研究中观点分歧最大的一部。几千年前的这部古籍《山海经》的性质,至今仍然众说纷纭,难以定论。基本上有两种说法,一为:《山海经》不是写给大众阅读的书,因为其中的《五藏三经》部分脱胎于巫师专用的祭词,是在现实的地理基础上加以想象,是现实与荒诞的结合。《海经》是一本与分野有关的书,供占星人使用。因为上古时期禁止民间习用天文,《海经》部分采用了十分隐晦的写作手法,是为故意不让普通人读懂。二为:我们失去了这部书的叙事语境。一个文本的成书总有特殊语境,语境对文本的影响程度有大有小,大的甚至能直接影响文本的构成,《山海经》的语境对《山海经》的文本构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山海经》而言,失去了“社稷”和“分野”这两个叙事语境,我们便无从理解其内容。但语境往往会在文本中留下蛛丝马迹,细读文本,研究者可以窥探出它们产生时的语境,从而得以重构。这应当是古籍研究要解决的基础问题,那么在当今语境下,是不是有什么新的方向和道路可以追寻呢?
二、当代学术研究理论现状
当今大学学科间壁垒森严,各自为营,做学问得钻和深,得掘地三尺,这是做学问的精神本无可厚非,学术研究精细和深入固然是好事,但世上的学问之间本来是互通的,分割得太细反而会束缚手脚,打破学科壁垒,借鉴本学科外的好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是现在学术研究中已经在进行的实践。特别是西方理论语境走到了今天“后结构主义”这一刻的时候,学术界对于强烈反对“西方中心”的要求,以及对“东方”持续不减的热情,都给中国的古文献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契机。
20世纪以后的文学研究,西方理论成了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法。启蒙运动以后,理性和进步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从远古时代到今天都有自己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进步,不断地适应新的时空,所以这个世界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但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这种理性的美好,战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使得“后结构主义”应运而生。随着理论迈入到“后结构主义”这一阶段,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东方”或许成为下一阶段研究的关注热点。
“后结构主义”主要批判结构主义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依附,反对传统结构主义把重点放在客观性和理性问题上,企图恢复非理性倾向,追求从逻辑出发而得出非逻辑的结果,揭示语言的规律。“后结构主义”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许多“后结构主义”者相信,我们关于这整个世界的观点都是建构出来的②。“后结构主义”否定历史的进步性,认为所谓进步只是由人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