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具有统合性质。综合性和丰富性是古代语文教育的显著特点。综合性与丰富性是统合教育的必然结果。古代语文教育具有综合性,但究其本质特点,它是一种偏重于思想政治的“为道”的教育。诗书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修炼这种“德性”,礼乐文化熏陶感染也是指向“德性”这个目标。
一、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功能
古代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古代语文教育的综合性。
1.古代“语文”的丰富内涵
古代“语文”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实际上包含“汉语”和“汉文”。语,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文,包括文学、文章在内。语文,不单指语言和文字;语文教育也不单指语言和文字的教育,还包括有广泛意义的文章和文学的教育,乃至与一般文化有关的教育。比如远古的歌谣、祝辞、神话、传说,既是一种原始的文学创作,又是一种原始的文化传播。它虽不是通过“教学”的形式进行的,但它广泛流传,如春雨之润万物,教育影响于无形之中,称之为潜语文教育是完全可以的。直到近代和现代,这种歌谣、祝辞、神话、传说,在语文教育中始终占有重要位置。“语文”含义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
2.古代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
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史、哲不分的,甚至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也不分,学伦理、历史、哲学,学科学、技术,也就是学语文。语文教育始终是一身而数任的。它的这种多功能性,就表明它的内容的极端丰富性。
古代的语文教育,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国学”常识教学,无论是读书作文,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是扭合在一起的,不管你扭合得如何,或生硬、或交融,都是想方设法的“扭合”。比如蒙童读《三字经》,首先是识字,其次是识物。“稻粱菽、麦黍稷、马牛羊、鸡犬豕,这些字先要认识,同时还要认识这些牲畜和谷物,知书识理,懂情知故,这也是学习《三字经》的要求。学语文,也是学思想,学社会、学自然,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①
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不是按照现代新学制的系统设立的,教学的年限也没有严格的规定。从夏朝至清末新学制设立之前,可以说没有专门设置的中学,传说中的唐虞,分学校为上库、下库,夏禹改为东序、西序,殷商又名左学、右学,至周朝始分为大学、小学,直至清光绪二十一年筹设京师大学堂,大都实施大学和小学两段制教育。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说:“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又说:“古人之教,自其孩幼而教之孝弟诚敬之实,及其少长而博之以诗书礼乐之文……及其十五成童,学于大学,……教之以格物……致知”(《朱文公集》卷一)从这两段话来看,到宋代也还是分小学和大学,十五成童之前在小学,十五成童之后在大学。其实,成童前后,有相当一部分知识是属于后来称为“中学”阶段的内容。“格物、致知”这类内容,是包含书院的教学内容的。宋时书院类似后来的研究院。教育,在古代有极大的灵活性、包容性和互补性。语文教育也莫不如此,它的内容确实是十分丰富的。
二、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
古代语文教育是一种广义的语文教育,其教学内容深受古代文化传统的影响,是集经史子集为一体、熔文史哲经于一炉的大语文教育。无论是言文时期的“生活劳动教育”,还是古文时期的“一揽子教育”,都是一种综合教育。
1.言文教育的生活性
言文教育期,语文教育具有“生活性”。因为这个时期只有学校的萌芽,还没有正式的学校,语文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粗糙而生?拥难杂锝逃?来自于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人们靠口耳授受的方式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口头语言不断发展,以至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
2.古文教育的统合性
古文教育期,语文教育则逐渐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分开。这个时期语文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在与道家(老庄)思想、佛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的相互融合中不断发展的。二是以“五经”“四书”“诸子散文”为教材,或以历代名家名篇为范本,有时候读专书,有时读选文,学的都是书面的“文”;三是文、史、哲不分,甚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不分,是一种广义的语文教育。
这种广义的语文教育,具有思想政治性、伦理道德性、审美文化性的特质。“思想政治性”表明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为道”的教育;“伦理道德性”表明它是以伦理道德为目的的“德性”的教育;“审美文化性”表明它是以礼乐文化进行熏陶感染的“审美”的教育。但这些性质不是简单的相加或重叠,而是高度统合,相融共生,故用“统合性”来概括更为恰当。
早在奴隶社会时期,我国就有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春秋战国之后,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五经”“四书”成为封建社会学校的必读教科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五经”列于学官,取得统治思想的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