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籍在世界传播及其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古籍在世界传播及其意义

中华古籍在世界的传播及其意义   编者按:2007年9月6日,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编辑部联合主办的“21世纪中华古籍世界传播学术研讨会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编委(扩大)会议”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本文为刘跃进先生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今整理刊登,以飨读者。      中华古籍,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千百年来,不仅滋育了我们华夏儿女,而且,随着她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也对周边国家乃至欧美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世界文明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神田喜一郎《中国书籍记事》一文记载,“距今一千数百年前,从朝鲜传来的《论语》和《千字文》,是中国典籍传人日本的源头。到了公元8世纪,我们的祖先开始从中国大量输入各类典籍。”说明中国古籍很早就传入朝鲜半岛,然后才转道至日本。《旧唐书?东夷?高丽传》曰:“俗爱书籍,至于衡门厮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初唐武德七年(624),刑部尚书沈叔安前往朝鲜半岛册封建武为上柱国,并讲授《老子》,“其王及其道俗等观听者数千人。”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可并潜心求学的精神,于此可见一斑。从《奎章阁图书中国本综合目录》等韩国现代书目,我们可以看到中华典籍在朝鲜半岛留存的踪影。日本曾多次派遣唐使前往中国,“请儒士授经。”很多人在回国时,“尽市文籍,泛海而还。”从中国带走了大量汉文典籍。《日本国见在书目》(《古逸丛书》本)等日本古代目录学专书,也保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印记。近代日本学者森立之《经籍访古志》收录日本60多家藏书,其中善本654种。岛田翰的《古文旧籍考》考察了日本所藏中、日、韩刊刻的汉籍版本源流,分别考证旧抄本、宋椠本、旧刊本、元明清及韩刊本,厘为4卷。严绍?T《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记载所见日本所藏汉籍7000余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发凡起例,研几抉微,以极大的毅力完成了3巨册《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对于中华汉籍流传日本的情况,作了历史性的总结。法国安田朴编纂的《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告诉我们,欧洲对于中华古籍的认知早在17世纪即已开始。英、法、德、意等国的图书馆也收藏了大量中华典籍。在这个时期,很多中华典籍中的一些典故、甚至一些著作也开始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譬如以道德教育为主旨的蒙书《明心宝鉴》就最早地被翻译成西文。   根据历史的经验,中国古籍在世界的传播,有的是主动输出,譬如1869年,美国向清政府赠送西文图书,想交换中国最新人口资料。清王朝回赠了大约1000册中国图书,这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最早也是最有价值的特藏。有的则是被动的,甚至是被掠夺而去。近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浙江吴兴陆心源的?z宋楼藏书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系被日本人全部购走,现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一直是国人心头的伤痛。尤其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无恶不作,疯狂掠夺。据专家统计,劫往日本的中国文献典籍有23675种,合为2742108册;中国历代字画有15166幅,中国历代古物28891件,中国历代碑帖有9378件,中国历代地图56128幅。这更是一段血腥的历史记忆。郑振铎先生《劫中得书记》、《续记》等文章中,对于日寇焚毁、掠夺中华典籍的斑斑劣迹,作了具体而微的记载,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32年1月28日,日寇轰炸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被毁。我们从张元济日记、古籍书目序跋及其与友朋信札等文献中可以对此有详尽的了解。在这场灾难中,郑振铎在上海的寓所被日军扫荡,失书10余箱,全部的弹词、鼓词、宝卷及小唱本均丧失无遗。“烬余焦纸,遍天空飞舞若墨蝶。数十百片随风堕庭前,拾之,犹微温,隐隐有字迹。”1937年8月13日,日寇攻入上海,他寄存在虹口开明书店里的古书被焚。《失书记》载这次大火烧掉“凡八十余箱,近二千种,一万数千册的书。”中国图书史上有所谓“五厄”、“十厄”之说,而近代以来,对于华夏民族文献的焚毁、吞噬,莫过于日寇。譬如1940年日寇轰炸北碚,清华图书馆很多珍贵古籍也被焚毁。而日寇这种卤莽灭裂华夏民族文化的野蛮暴行,又何止这些?看到自己民族文献被焚毁在家园、被盗运到国外,西谛先生痛心疾首,发愤要存亡继绝,“收异书于兵荒马乱之世,守文献于秦火鲁壁之际”。《劫中得书记》就生动地记述了这段“大类愚公移山,且将举鼎绝膑”悲壮历程。他说:“私念大劫之后,文献凌替,我辈苟不留意访求,将必有越俎代谋者。史在他邦,文归海外,奇耻大辱,百世莫涤。……每一念及,寸心如焚。祸等秦火,惨遭沦散。安得好事且有力者出而挽救劫运于万一乎?……故余不自量,遇书必救。”“夫保存国家徽献,民族文化,其苦辛固未足埒攻坚陷阵,舍生卫国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