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用典符号学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诗歌用典符号学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用典的符号学分析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标志之一,典故由来已久,并始终在诗歌创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集中从三个层面对典故与符号学之内在关系展开详细分析:首先,梳理典故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在古代诗歌中的使用情况;其次,从西方符号学的角度探寻典故的理论涵义;最后,借助符号学知识揭示典故在诗歌创作中规避弊端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典故;符号学;中国古代诗歌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0)03-0137-05      一、典故之应用概观      典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中国文学就是从典故中生发、繁衍、发展的。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后汉书》卷四十二)。典故的运用由来已久,中国崇古贱今的思想浓重,文人著书立说往往要引用古人古事以加强说服力,如刘勰所言:“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儒家崇周文之郁郁,重古代礼乐制度,自不必说了。《庄子》中有“重言”一法,就是引用古人的言语事迹来说理,尽管多不属实。法家虽然主张“法先王”,但也免不了引古证今。   诸子散文用典并不偏重文学性,而典故在诗歌中的运用早在诗骚中已初露端倪,但还处于自发阶段。到了文学自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援引典故作为一种文学手段开始引起文人的更多关注,此时重才学、喜隶事的风气也对此有所推动。如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言,“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寝以成俗”。刘勰也专门在《文心雕龙》中开辟《事类》一章来讨论用典问题。   古典诗歌往往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境外之境”、“象外之象”的审美效果,倾向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中国古典诗歌,包括词在内,在这方面做得也很成功。这除了在境界、意象上努力营造外,用典也是极为重要的手段。中国历史悠久、典籍丰富,为诗歌创作大量用典打下坚实基础。更主要的是中国诗歌长久以来讲究抒情的宛转曲折、反对直白。典故在诗歌中的运用自古有之。如柳宗元的《行路难三首》(其一):“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跟北海超昆仑。……”就是引用了“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运用了“王谢”之典。典故本身是有含义的,诗人在创作的时候运用典故来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典故融汇着作者的感情和经历,而作者的感情和经历也通过典故一点点渗入整个诗意中,含蓄蕴藉。人们在阅读诗歌的同时,必须先弄懂典故自身的含义,并透过典故来关照整篇诗歌,这样读起来便耐人寻味、意蕴悠长。      二、典故之符号学意义      以上的过程恰与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符号学的原理相符合。何谓符号呢?赵毅衡先生在《文学符号学》一书中做出如下定义:“符号,即发送者用一个可感知的物质刺激,使接受对方(这对方可以是人、其他生物甚至具有分辨认知能力的机器)能约定性地了解关于某种不在场或未出现的某事务的一些情况。”   前苏联符号学家洛特曼(Lotman)认为,在其他种类的文学形式中,沟通与信息的关系是成反比的,即要想沟通得越发畅快,文本中符号的信息量就要承载得越少。然而在诗歌中此理论是行不通的,非但行不通,而且截然相反。一首诗歌只有含有充分的信息,它才能成其为一首好诗。所以,洛特曼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信息就是美。谈到此,不难看出,作为符号学塔图学派的领军人物,洛特曼推崇诗歌以少字含多义的做法。要做到少字含多义,最为经济的方法就是用典。在符号学理论看来,典故是一种包含丰富的艺术符号,在表达中的独特魅力是一般词语所无法比拟的。   例如李商隐的《无题》: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初读这首诗时见到的是其符号的表层信息,“锦瑟”、“庄生梦”、“望帝托鹃”、“沧海”、“蓝田”等字面意象。而后,经过语言符号所指涉的典故唤起读者对远古的记忆,即上述诸种意象指涉的典故和神话,从而使阅读上升到意义层面。最终,由远古的记忆反观作者的情感经验,从中体会到当下诗中契合后的境界,即诗人对过往的缅怀,对今朝的长叹。将典故纳入到诗句中,能极好地形成李商隐诗歌“内容的深微化”和“意境朦胧化”。西方符号理论把人称为“符号的动物”,人有逻辑的驾驭语言符号的能力,从而显示了与动物的区别。但人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发展。维柯认为西方文明史由神话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和人的时代组成。而人们总要追溯前两者,诗人通过神话唤起本民族深沉的记忆,而这种记忆的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