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文言文教学探讨儒家思想中人文精神
从文言文教学探讨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摘 要】儒家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也表现在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章当中,本文仔细梳理了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对其中蕴涵的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概括。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儒家思想 人文精神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后,配合新课标的新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分量,因此新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篇目约占4%,新编教材所选篇目比以前更具有典范性,淡化了语文工具性和训练性,突出了审美性和情感性,文学性和人文性,文质兼美,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文学作品占课文总数的60%,这一方面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需要。仔细审视新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宣扬儒家思想的作品又占了很大篇幅,这样,探讨和挖掘儒家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对于语文课开展人文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并以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一、以和谐为主题
孔孟主张统治者要实行“王道”,反对“霸道”,也就是号召统治者实行仁政,而仁政的核心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见梁襄王》《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等。
1.自然的和谐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以上是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见梁襄王》两篇文章中反复描述过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如果顺应自然规律,大自然就会给你赐予无尽的物产。《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道:“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郭橐驼的植树经验,就是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
2.社会的和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以上是《寡人之于国也》《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中描写的社会和谐的画面。社会和谐,统治者就会达到垂拱而治的目的,儒家提倡的“王道“也就自然实现了。
3.人与人的和谐
(1)亲情是家族和谐的基础。家族成员间的亲情。孔子认为子女要尊敬、顺从父母、长辈,弟对兄要恭顺。反过来,父母对子女必须慈爱,兄对弟要友善和爱护。这是“仁”的出发点,因为一个连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其他人的。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的最大成功之处是他并没有把赵太后看成是一位高高在上的执政者,而是看作与自己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烦恼忧愁的老人,作为老人,他们最关心的有两件大事:健康与子女问题。正是抓住了这一“软肋”,触龙才不失时机地用“父母应为子女计深远”这一点说服赵太后。抓住这一环节教学,学生从中学到的不只是触龙高超的语言艺术,更主要的是体会到了一种沉甸甸的亲情。这样的篇目还有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从中让学生体味养育之恩、反哺之情、手足之情。
(2)孔子认为要用对待家庭成员间的友善态度来对待一切人。具体表现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宽容他人。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由己及人的思想。如《勾践灭吴》中写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f也:必问其名。”其目的就是和谐人际关系,形成同仇敌忾,为国雪耻的爱国主义观念。
(3)“仁”表现在统治者身上就是要有爱民之心,实施仁政和德政。具体说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孔孟谈到君臣关系时,多是从相对关系着眼的。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的更情绪化一些,“君之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孟子见梁襄王》中写道:“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都是在强调“民贵君轻”。
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见梁襄王》等篇目中反复倡导要实现霸业,就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如“数罟不入?闯?,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魏征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