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萃福宫临水夫人崇拜看客家宗族生存策略.docVIP

从萃福宫临水夫人崇拜看客家宗族生存策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萃福宫临水夫人崇拜看客家宗族生存策略

从萃福宫临水夫人崇拜看客家宗族的生存策略   萃福宫,座落于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五更寮村,清嘉庆九年(1804年)落成,专祀临水夫人陈靖姑,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临水夫人,俗名陈靖姑,福州下渡人,传说生于唐大历二年 (767年),卒于贞元六年(790年)。据《罗川志》和《古田县志》记载,相传陈靖姑生前为巫,能够呼风唤雨斩妖除魔,24岁时因脱胎祈雨劳伤而终。死后成神,专司扶胎救产、保赤佑童之职,是福建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妇女儿童保护神。一千多年来,临水夫人信仰影响遍及福建和浙江南部,后通过福建移民而传入台湾、东南亚地区,甚至欧美等国家,并在当地享有广泛影响。   萃福宫位于五更寮自然村的山岭上,虽地理位置极为偏僻,却香火兴盛,历久不衰,是南靖县客家人居住区唯一一座专祀临水夫人的庙宇。临水夫人备受五更寮村陈氏宗族及周边地区村民的尊崇,每年正月十五临水夫人圣诞日,当地都要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本文通过探讨萃福宫临水夫人信仰形成发展的过程,揭示南迁客家宗族的生存策略。   一、五更寮陈姓宗族的形成   五更寮自然村位于南靖县西南部的书洋镇上田村。书洋镇西与永定县湖坑镇相接,南与平和县芦溪镇相邻,是南靖、平和、永定三县的交汇处,三镇都是客家人聚居区,也由此形成了典型的客家人聚居圈。此聚居圈境内崇山峻岭,山谷间河流交错,交通不便,空间较为封闭、独立,使得该聚居圈内部社会经济联系非常紧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社会风俗也相似。书洋镇自古以来就是这个客家聚居圈的经济中心,每逢初一、十五赶圩日,周边的县乡村民都蜂拥而至,在集市上从事各种商品的买卖活动。五更寮村正处于从永定湖坑镇到书洋镇的必经之路。   五更寮在明代成为陈姓客家人居住地。明中叶后,闽西客家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膨胀,耕地不足,客家人只得向外寻找发展,于是产生了大量新移民,通过北回、西进、南迁等方向进行二次移民,五更寮陈氏宗族正是闽西客家人东向移民建立新家园的一个缩影。据《陈孟七郎公派下族谱》记载,陈氏原籍河南,宋朝时期由陈七十三郎陈梅佐公迁传入永定县湖坑镇奥杳村。在奥杳经五代之久,因地稀人稠,十三郎曾孙、五郎(陈泓)之孙德知公之子、九十三世祖、蒲山陈氏开基祖孟八郎、号太八郎同兄长孟六郎、孟七郎遵祖训,顺天意于大明乙酉年(1465年)八月十九日从奥杳蒲山村分别从不同方向挑锅、鸡、鸭择地开基。其中,孟七郎挑鸡至书洋正值早晨五更时分,肩上的公鸡啼鸣,就以啼声为号在此开基,并将地名称为五更寮。从此,陈氏家族就在此定居下来,立堂号“思源堂”。据陈氏宗族老人介绍,其开基祖陈孟七从永定迁入此地时,这里杂居着许多姓氏的村民,陈姓宗族初到此地,人口稀少,势力单薄,时刻面临着与当地土著及其它客地宗族的斗争。随着人丁繁衍以及宗族规模的不断壮大,影响力日益增强,陈氏宗族最终成为主导该村的大族,五更寮村也就成为陈氏村,并建立起陈氏宗祠。五更寮陈氏宗族自开基祖陈孟七,传至今日,已历经二十二代,现有族人2000多人。   二、萃福宫的缘起与五更寮临水夫人信仰的形成   (一) 临水夫人信仰的独特性   1. 从土著巫医到“保育护产”神灵   临水夫人信仰是发源于福州古田地区的巫神崇拜文化。它的产生、发展离不开东南地域“好巫尚鬼”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基础。   临水夫人原名陈靖姑,出身于行巫家庭,熟谙巫术,是一名巫觋,专职于降妖除怪、祈雨救难和接生。这类巫医在生前就倍受尊敬,死后更是成为“救产护幼”的保护神,受到广大妇女的崇奉。明嘉靖《罗川志》中的《观寺志》记载:“其神姓陈,讳靖姑,生於唐大历元年正月十五日,福州下渡人。适本县霍口里西洋黄演,由巫为神,乡人祀之,祷雨??,驱旱疠,与凡祈年求嗣,无不立应。”   2. 佛、道、儒教文化对临水夫人信仰的渗透   明清以来,随着佛道教的日益世俗化,为了吸引更多的信众,各教各派争先恐后地把类似临水夫人的民间神灵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纵观临水夫信仰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受到了儒、佛、道教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形成了佛道儒文化色彩兼具的一种宗教形态。   佛教:《闽都别记》中描述,陈靖姑是观音指血的化身,具有佛教的血统。   道教:明代陈靖姑已被视为道教仙灵。万历年间的《道藏》记载,临水夫人自幼是一名道士,未嫁而死,升天后成为神灵。《晋安逸志》把陈靖姑与福州五代时期著名道士陈守元连接在一起,成为兄妹;陈靖姑施饭照料老妪,老妪死后传授“神篇秘?”给陈靖姑。《闽都别记》记载,陈靖姑为救兄而上闾山学法。   儒教:《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晋安逸志》描述陈靖姑尽心伺候照料老妪的故事,强调了她具有儒家尊老爱幼的高尚品格。   在历代佛、道、儒教文化对临水夫人的认同与改造下,掩盖了陈靖姑土著女巫的身份,使其跃升为东南地域社会各方所能接受的符合国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