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设计看OT语法可学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语言设计看OT语法可学性

从语言设计看OT语法的(非)可学性   编者按:本刊理解的结构不同于学术界的一般理解,它指:从形式、结构出发的一切语言研究。本期发表的5篇文章可以细分为理论反思(谢楠、姜兆梓,袁晓红、戴卫平,彭利元、肖跃田)和实证研究(孙颖、钟珊辉)两个论题。两者相互支撑,共同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提 要:最优秀的语言设计需要语法分析器自身具有更少的规则,从而变得更加透明;同时,尽快把生成的表达式在接口处进行拼读,以便减少工作记忆负担。然而,OT语法框架中语法分析器的非透明特征与整体性推导与上述学界的流行观点相悖。因而,本文认为,虽然它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并不代表这种理论具有可学性。   关键词:语言设计;OT语法;非透明性;整体性;非可学性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4-0044-3      On Non-learnability of OT Grammar from Language Design   Xie Nan Jiang Zhao-zi   (Linyi Normal University, Linyi 276005, China)   Optimal language design requires, on one hand, that parser bears less, if no, specific rules of its own to be more transpa-rent??, on the other, that the generated representations be closed and discharged as soon as possible to reduce the load of working memory. Based on the essential nature of non-transparency of parser and global derivation, OT grammar, though enjoying powerful interpretability,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necessities above and not learnable.   Key words:language design; OT grammar; non-transparency; global nature; non-learnability      1 引言      语法可学性理论是根据语法理论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提出的一种可学性演算模式。概言之,探求语言知识如何为儿童习得(Plato问题)的语法理论必须可学(learnabilty),否则这种语法理论就面临非可学性问题,即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并不能建立语法理论所提出的语法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如下假说:句法推导的合格性(well formedness)并不总是如生成语法假设的那样由决定条件限制,而是最优的竞争者在一组参选项中将会胜出,成为句法推导的最终选项。这种推导模式成为优选理论(Optimal Theory,以下简称OT)中的“核心支配理念”(Prince Smolensky 1993,Grimshaw 1997)。同时,基于OT理论的可学性研究也凸现出来,如Tesar(1995),Tesar Smolensky(1993/1998, 2000),Gnanadesikan(1995)和Bernhardt Stemberger(1998)等。      2 OT 语法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可学性问题      诞生之初,人们主要用OT语法解释音系学面临的一些问题,因为在生成语法最简方案阶段,形式语法系统的简化导致“音系语法系统的不确定,从而不得不从类型学中寻求理论来源”(李兵 2008)。OT语法理论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再局限于研究音系,而是将自己的研究范围拓展至“句法学”(Grimshaw 1997)、形态学、语用学、语言习得与语言变化等。OT 认为,一种语法就是普遍性制约条件的一种等级序列;语言形式是否合乎语法,由特定语言的制约条件等级序列决定。按照生成语法理论的基本假设,语法中普遍性的知识是先天具有的,制约条件以及生成器生成的候选项集合是与生俱来的,无须学习者学习。由于一种语言是“一种普遍性制约条件的等级序列,那么语言的学习过程便成了语言的显性形式或正面证据(学习者接触到的正确的语料――引者)引发的对已有的制约条件进行重新等级排列的过程”(Prince Smolesnky 1993)。   可见,在OT语法框架内,是可学性的关键在于,在具备表层形式和普遍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