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心论治皮肤病临床体会
从心论治皮肤病的临床体会
摘要:中医对于具有“痛”、“痒”见症的一类皮肤病,多从心论治。并认为该类皮肤病多属阳热之证,其痛痒机理,多因心火内炽,血热内迫,脉道壅滞,发于肌肤而生痛痒。其治,内宜清心凉血,清热解毒,外宜燥湿敛疮,止痛止痒。
关键词:病机;皮肤病;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2-0104-02
中医治疗疔疮疡类皮肤病,常依据《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论认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属《内经》病机十九条之一,该篇在中医皮肤科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就个人学习和实践体会,浅述如下。
1 疮之名释
《内经》多处论及“疮”或“疮疡”。诸如:至真要大论“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六元正纪大论“风行惑言,湿化乃后,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但对“疮”的具体表现症状,未见描述。因此,后世医家对疮的认识各说不一。一般多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1]所指的“疮”,应是泛指一切发于表浅的外症。凡发于皮肤浅表,有形?{痒、疼痛,或破后糜烂的皮肤病,均居“疮”的范畴[2~3]。因此,后世很多皮肤病多以疮加以命名。诸如:疥疮、黄水疮、臁疮、蛇串疮、冻疮等等。“疮”几乎成了某些皮肤病的代名词。
2 疮之痛痒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指出了疮之主症痛或痒的产生和机理与心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痛或痒的产生,在于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
心主血脉,指心血流行充斥于经脉,运行全身。一旦心主血脉功能异常,血行不畅,脉道阻滞,蕴积局部,则可瘀阻成疮。心主神明,是指心与人的精神情志及对外界刺激的感知相关。疮的痛或痒就是人体自身对局部病痛的一种异常感觉。素问举痛论“寒客于经脉之中,与炅(热)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不可按”[1],朱丹溪《脉因证治》谓:“疮疡诸症,皆营气偏盛,助火邪而作……微热则痒,热甚则痛,血虚则痛甚,热甚则肿甚”[4]。明?方隅《医林绳墨》也谓“大者为疮,小者为疡,由热毒蓄于脏腑,发于肌肉,为痒,为痛”[5]。明?张景岳更谓“热者则疮痛,火微则疮痒,心属火,其化热,故疮疡皆属于心”[6]。前人诸论皆认为,疮之痛痒的发生属于心。心属火,心火内盛,血行逆乱,热扰神明,心神不宁,则导致疮疡的疼痛与瘙痒。
3 疮之治法
疮之痛痒源于心火内盛,营血内壅。因而,疮之治疗,则应以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或佐以宁神镇痛、敛疮止痒为主。对疮之痛痒治疗,前人曾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诸如:朱丹溪主张治疗疮疡“外者宜以辛凉发散之,通圣、凉膈,解毒是也。内者宜以苦寒下之,三黄汤、玉浊散是也。中者宜以调经、凉血是也”[4]。方隅则认为“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火,当以治火之法行之”,主张“疮疡宜以凉血和血之药服之于内,油润杀虫之药擦之於外”[5]。明?徐彦纯更谓:“诸疮有痛……苦寒之剂,除其疼痛,药下于咽,则痛立已,此神药也”[7]……综观前人对疮之痛痒的治疗,不论内治外治,皆宗《内经》病机之旨,从心火论治。
4 临床体会
依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病机认识,中医药治疗某些以痛痒为主的皮肤病,诸如:带状疱疹、皮炎、湿疹、荨麻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手足癣、疥疮等等。从心论治常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代一些医家经验报道常可做为借鉴。诸如:现代皮肤病医家朱仁康以自创皮癣汤(生地30 g,丹皮、赤芍、苍耳子、白鲜皮、苦参、地肤子、黄芩、生甘草各9 g)凉血清热、消风止痒。用于治疗泛发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湿疹[8];赵炳南以自创加减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丹皮、木通、甘草各9 g,连翘、生地各15 g,泽泻6 g,车前子12 g)清肝胆实火、清热利湿解毒。用于治疗带状疱疹[8];有人以虎杖酊外擦治疗带状疱疹。药用:虎杖100g,贯众、板蓝根、紫草、藤黄、白芷、没药、枯矾各50 g。上药浸泡于75%酒精约3000 mL中,10日后过滤,滤液中加入2%冰片,以棉签蘸药液涂患处,两小时1次。清热泻火、祛湿解毒、化瘀止痛。共治88例,有效率100%,其中治愈时间最短者4天,最长者8日[9];有人认为银屑病是“风、湿、寒、热等邪,客于腠理,蕴积不散,终可化为毒热,与血气相搏,血行不畅,久病成瘀而致”以解毒活血汤治之。药用:蒲公英、板蓝根、蚤休、白花蛇舌草各15 g,三棱、莪术、刺蒺藜、龙葵各10 g,水煎服。日1剂,4周为1疗程,不愈可再服2~4个疗程,活血祛风、清热解毒。共治51例,痊愈26例、好转22例。有效率94.2%[9];有人用土茯苓60 g,煮水,日服一剂,连服30日。用于治疗牛皮癣50例,治愈25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有效率92%[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