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忆东山探析李白隐逸情结
从《忆东山》探析李白的隐逸情结
摘 要:李白是站在中国诗歌巅峰上的大诗人,以其纵横的才思、奔放的情感、飞腾的想象唱出了盛唐之音。然而,狂放的诗歌弱掩盖不住他的软弱。《忆东山》这首诗体现出诗人恃才傲物,却不是合格的政治家。李白处在仕与隐的矛盾当中,无奈地选择隐逸,他的隐逸暗含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思想。
关键词:《忆东山》 李白 个性 理想 隐逸
李白是站在中国诗歌巅峰上的大诗人,以其纵横的才思、奔放的情感、飞腾的想象唱出了盛唐之音。李白永远是一位恃才傲物之人,生性不羁的性格为后人所熟知。生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李白,确实显得孤傲,难以合政治家的口味,这也成为了李白政治命运坎坷的最好诠注。李白用狂放的诗歌将自己的软弱掩盖起来,留给人们的是旷达,是坦荡。众所周知,李白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人生的错误定位,他原本是个纯粹的诗人,而硬要往政治上发展。对于李白来说,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政治神话,他认为自己不仅是天才的大诗人,而且主要是超一流的大政治家。自我谪仙,其实是李白偏执政治而自我设计的一种策略。
从二十五岁出蜀,到六十二岁病逝,李白一直都没有放弃“乘风破浪、挂帆济海”的济世怀抱和“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理想,只是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实现的机会。这样看来,李白的主要理想是立身扬名,功成身退,即建立赫赫功业,垂名青史,然后摆脱富贵爵禄的羁绊,逍遥于山林江湖。
《忆东山》这首诗就体现了这一特征: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题为“忆东山”,实则是李白对隐居之地的怀念。东山,据施宿《会稽志》载:东山位于浙江上虞县西南,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山上的白云、明月二堂,是东晋名臣谢安隐居的地方。谢安是李白最为欣赏的人之一,本诗李白便借谢公阐明己志。“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诗人在苦苦追求事业的时候,早已远离隐居之地过于长久了,“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以致于冷落了白云、明月这样的“友人”,“太白胸襟高洒,直与云、月为友,东山为家。白既出山,良友寂寞,如之何不忆?”(《而庵说唐诗》)而忆之深层是无奈,当初步入政坛,为的是建立一番功业,而后像谢安一样归隐,而如今功名未就,归隐不甘,不隐又难以成就事业,实为两难!
李白自幼受道家、儒家思想影响,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仕隐情结。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李白以此为基准,对仕隐的典范谢安极为推崇,以谢安的人生为理想,希望在政治上一样有所作为。谢安出仕之前就曾隐于东山,从政后为匡复晋氏,尽情展现其政治才能,于八公山坦然自若击退苻坚八十万军队,似已成为传奇,然而,在受到权臣的排挤、皇帝的冷落之后,谢安曾一度打算隐退,归于东山。[1]李白在很多诗中提到这位名士,除了《忆东山二首》之外,尚有“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山妓金陵子呈卢六》);“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谢公亭》);“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忆旧游赠谯郡元参军》);“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共计二十余首。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李白)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在李白的世界里,东山是一个永不磨灭的印记,它承载着李白的精神寄托与人性本真。“在成功或者失败间,中国便产生了强大的‘出世的隐逸文化’。于是仕与隐的问题成了中国文化天生的东西,仿佛身上的胎记,终身不可磨灭:任仕时不忘归隐,隐亦得伺机而为仕,如此方为士大夫。”[2]中国文人离不开山水,脱离不开自然。“中国远在诗经时代,即可发现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3]李白的自由精神,在务实的政治家看来是可笑而可怜的,而对于自然来说,这种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自由却是自我价值的最好体现。
李白是一位天才诗人,却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他生性放荡,无所顾忌,这于帝王、权臣无疑是难以容忍的。《旧唐书?李白传》:“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召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这一次,李白以诗名受到了皇帝的赏识,求得了机会,本以为能够大展宏图,实际上,他成了只供皇帝一人享用的“玩偶”,无非是为玄宗作应制之诗作,以供其一嗔。这于李白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他立志天下,抱负却不得施展,故“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旧唐书?李白传》),最终玄宗皇帝忍无可忍,将其“赐金放还”,后经永王事件,被长流夜郎,遇赦才不致老死他乡。据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玄宗的评价准确,“李白的确‘非廊庙器’因为他本来就是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