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创伤视角解读群山回唱中代际创伤
从创伤视角解读《群山回唱》中的代际创伤
摘 要: 《群山回唱》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继其《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巨作,该作品深刻揭露出了阿富汗普通民众遭受的创伤剧痛。本文旨在从创伤视角,利用创伤代际传递理论来解读作品中阿仆杜拉是如何成功将自身心理创伤“移植”到女儿帕丽身上,而女儿在创伤传递过程中又有怎样的创伤症状,以及代际创伤患者如何走出代际创伤。
关键词:卡勒德?胡塞尼 创伤理论 代际创伤 创伤症状
一、引言
“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的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继其《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之后又推出一部巨作――《群山回唱》,该作以魔王进村收孩子的故事为引子,以阿仆杜拉和帕丽一家三代人六十载的悲欢离合为主线,用九个不同关联人物的故事,向读者呈现出了一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时空的巨大拼图。
纵观国内外学者们对《群山回唱》的解读,主要是集中在家庭伦理、伦理身份、创伤叙事等方面。而对于小说中出现的代际创伤传递方面的研究暂时还未有人涉及。因此本文决定立足于创伤视角,通过分析父亲阿仆杜拉成功地将自己与妹妹年幼被迫分离的创伤“移植”到女儿帕丽身上,以及女儿帕丽在代际创伤传递过程中表现的创伤症状,以此揭示出阿富汗人民的心灵创伤,并暗示精神创伤可以通过代际进行传递。
二、创伤理论
“创伤”最初属于医学用语,表示身体上的创伤。18世纪初,开始出现有关心理创伤的研究,之后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由对癔症患者的研究转向到对战争神经患者、集中营幸存者以及妇女和儿童的研究。而心理创伤“既可指由某种直接的外部力量造成的身体损伤,也可指由某种强烈的情绪伤害所造成的心理损伤。”(施琪嘉,2013:13)到目前为止卡鲁斯给出的有关心理创伤的定义最为大众能所接受,它是指“出乎意料的难以承受的暴力事件,或是对当时无法理解但日后不断以闪回、梦魇或其他不断重复的方式进行回顾的事件的反应。”(Caruth, 1996:92)
而代际创伤是创伤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创伤性事件的影响不会终止于亲身经历创伤事件的当事人,也会涉及处于该环境中的重要他人。”(施琪嘉,2013:209)代际创伤传递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也所有区别,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从心理健康层面来看,代际创伤传递的“主要内容是指症状的传递,而症状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认知层面包括对灾难的预期, 对灾难重演的恐惧, 死亡侵袭感和对灾难经验的替代性分享。在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毁灭性焦虑, 迫害性的梦魇, 与丧失和哀悼相关的躁狂心境, 面对未解决冲突的愧疚和愤怒。从家庭层面来看,创伤的代际传递是任务的传递,而任务不同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也不同。幸存者会“成为父母情绪情感的储存器, 被迫处理父母无法消除的羞耻感、暴怒、无助和内疚等情绪。”(林瑶,2013:1669)幸存者还可能会成为“存活者”的替代品,肩负着沉重的期望与压力,不断地满足幸存者尚未完成的愿望。最后,“从个体层面来看, 创伤的传递是身份的传递,“受父母创伤影响的孩子过度认同父母的受害者角色, 对父母的损失进行过度补偿, 甚至成为父母的替代品。”(林瑶,2013:1669)而身份的代际传递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主体身份界限的模糊和缺失, 使其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三、阿仆杜拉的心理创伤
小?f中的阿仆杜拉自幼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一家人全部依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生计。在他七岁那年,母亲因产妹妹死于大出血,这使得原本一贫如洗的家庭雪上加霜。父亲为了减轻家庭重担,迎娶了同村的帕尔瓦娜。此时年仅七岁的阿仆杜拉伤心无比,内心深处遭受到巨大的创伤。在他眼中母亲可是他最大的依靠,只有母亲才会在他睡前唱摇篮曲给他听,用脸抚摸他,给他无穷无尽的爱,而父亲的爱永远都是有“价码”的,你不可能轻易得到。
母亲去世后,阿仆杜拉将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投射到妹妹帕丽身上,“他知道妈妈快要死的时候,把有些东西传给了帕丽。她的乐于奉献,她的老实巴交,还有她那压不倒、踩不烂的乐观心态。”(胡塞尼,2013:24)年幼的他独自一人承担起了照顾妹妹的重任,但“他相信这是自己的使命,是真主创造他的原因所在,好让真主把母亲带走,再把他放到这个位置上来照顾帕丽。”(胡塞尼,2013:31)
然而不幸的是,这年冬天极其严寒,一家人为了避免像两年前冻死小儿子奥尔马那样的悲剧,父亲忍痛答应了纳比叔叔的提议――将年仅三岁的帕丽卖给喀布尔的瓦赫达提夫妇。而年幼的阿仆杜拉无论如何也无法承受与妹妹被迫分离的事实,妹妹可是他内心快乐的源泉。一次被迫分离给他年幼的心灵造成了无法痊愈的创伤,他试图忘记,“可是什么都忘不掉。帕丽总是不请自来,徘徊不去,不管阿仆杜拉到哪儿,都能看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