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知录8226杜子美诗注看顾炎武学术特点.docVIP

从日知录8226杜子美诗注看顾炎武学术特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日知录

从《日知录#8226;杜子美诗注》看顾炎武的学术特点   【摘 要】 本文通过研究顾炎武代表作《日知录》,解析顾炎武的学术特点。认为此书涉及众多学术门类,并在每一门类中都取得了卓越的建树。其中的《杜子美诗注》就是在文学领域中的重要学术成果,展现的顾氏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博证精考的治学方法、独立创新的治学精神,为清代杜诗学研究,乃至为整个学术研究导引了方向,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开辟了丰富的门径。   【关键词】 顾炎武;日知录;杜子美诗注;清代学术      顾炎武是被誉为清代学术“开山之祖”的著名学者。他的“经世致用”的为学方向,“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治学宗旨,严谨求实、精于考辨、独立创新的治学特点,则开启了清代反对空疏、追求实学的学术风气。而其所著《日知录》,则全面地展现了顾氏的治学宗旨和特点,凝聚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深心雄略。在此,我们仅选取《日知录》卷二十七《杜子美诗注》为例,来分析一下顾氏治学的主要特点,由此对清代考据学的基本学术倾向略作窥探。      一、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在《日知录#8226;杜子美诗注》所展现的顾炎武的治学特点中,首先是他特别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在其《日知录?q杜子美诗注》中,就展现了他在治学态度上这种严谨求实的特点。   《日知录》卷二十七中的“杜诗注”一共涉及杜诗三十六首,每一首都有对杜诗字句的考证训诂,虽基本没有涉及诗意的阐释点评,却由于在字句考证训诂上的准确和富有说服力,诗意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如对地理的考释:“《行次昭陵》诗:‘威定虎狼都。’注引《苏秦传》:‘秦虎狼之国。’甚为无理。此乃用《秦本记#8226;赞》:‘据狼弧,蹈参伐。’参与白虎,秦之分星也。”[1]对诗歌词句的理解不凭主观推测,而是尽量找出其渊源所本,还诗意以本来面目,充分体现了顾氏求实的态度。又如对《垂老别》“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的注解,先云:“土门在井陉之东,杏园度在卫州汲县,临河而守,以遏赋,使不得度,皆唐人控制河北之要地也。”[2]标明诗中地名的地理位置及战略价值;再引《旧唐书》:“郭子仪自杏园渡河,围卫州,史思明遣薛岌围令狐彰于杏园。李忠臣为濮州刺史,移镇杏园渡。”[3]用具体的史实来证明前面的注解;最后引唐代诗人崔峒的《送冯将军》诗:“想到滑台桑叶落,黄河东注杏园秋。”[4]给读者以感性的体验。从对这个小地名的注解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顾炎武治学上的严谨和认真。顾氏严谨求实的态度,还表现在他能将博学多闻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他一生飘泊,可称是“东西南北之人”,每到一处,都要“呼老兵逃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5]用实地考察来检验补益自己的学问,其态度和方法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求实”,而成为兼有考证之实和经验之实的“求实”。这就使顾炎武的治学,出离了一般学者只在书本上下功夫的局限,从而引领了清一代学者,既注重书本知识的积累、考据,又重视多闻多见、实际考察的经验获得,走上一条完全的“求实”之路,避免了某些考据学家脱离实际的弊病。   再如,对《天育骠图歌》四句诗的注解:“‘伊昔太仆张景顺,监牧攻驹阅清峻。遂令大奴守天育,别养骥子怜神骏。’按史言玄宗初即位,牧马有二十四万匹,以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少卿张景顺副之。开元十三年,玄宗东封,有马四十三万匹,牛羊称是,上嘉毛仲之功,加开府仪同三司。是景顺特毛仲之副尔。今斥毛仲为大奴,而归其功于景顺,殆以诗人之笔而追黜陟之权乎?”[6]在此,顾炎武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指出杜诗与史实不合之处,显示出其作为学人的求真本色;而对杜甫在此或出于修辞的需要,或考虑《天育骠图》为张景顺所传而特意突出其形象与重要性,而故作诗人之笔,则提出了不同看法。在他看来,即使诗人之笔,也要尊重史实,不能“追黜陟之权”。   顾炎武的这种严谨求实的学风直接影响了清代杜诗学的发展。这首先表现在顾氏考证成果被当时及后来的注杜诸家广泛吸取上。如朱鹤龄的《杜工部诗集辑注》卷二十末,便屡引顾氏《日知录》中的杜诗注。还有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日知录》的考证成果则几乎全部吸收。而浦起龙的《读杜心解》,在有关杜诗的注解中对所引用的顾炎武的考证,有的充分肯定,有的提出新的见解。无论上述诸家对顾氏的成果是否全部认同,都可以看出顾氏《杜诗注》对清代研治杜诗的影响。   不仅是杜诗学,在其他各个学科领域:如经学、史学、音韵学、金石学等方面,顾炎武的严谨求实学风对后来学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顾炎武在其《初刻日知录自序》中云:“旧刻此八卷,历今六七年。老而益进,始悔向日学之不博,见之不卓。……盖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故昔日之所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所成,不容以自限。”[7]可见他对于学问的“精慎”与“虚心”[8],严谨和求实。后来戴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