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价值再次审视 宿地重新回归
价值的再次审视 宿地的重新回归
伴随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学语文教材改了又改。就现行的初中教材来看,古诗文的篇目明显增多,尤其是相当数量的优秀诗词及名作的选入,更使新教材多了几分绚丽的色彩。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这个变化,不仅体现了教育工作者们观念的转变,还表明了他们对经典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再次审视与定位。
一、文化的经典――价值的再次审视
回顾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学重点的比重从100%降到20%。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背诵19首古诗词。伴随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许多的古典文化遗产,被高耸林立的工业文明挤到了狭小的一隅。
对于科技的膜顶崇拜,一般人对学问的认识,大都陷入“工具”的禁锢当中。勿庸置疑,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主要特征的第一基础学科。但是,现实考察中,“工具性”几乎成了语文评查的内在尺度,能多识几个字,能读、能写几段简单的文字,似乎可以概括全部语文的要义。在这种观念的直接作用下,语文陷入了僵死的境地,古诗文也逐渐地被披上“旧社会”、“旧思想”、“旧形态”的外衣而被弃置于一边,或是定义“初步了解”的标准,被挤至狭小的一隅。
这一负面影响,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凸现出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一文称:“中国20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进全球化进程,给这里带来了急剧的变化:中国的年轻人一边喝着可口可乐,一边看着《星球大战》或网上冲浪,代沟使他们与祖辈产生隔阂……中国儿童已经陷入与文化根基断裂的危险。”这对中国民族的发展是一个可怕的讯号。中国如不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而一味盲目西化,中国现代文明必将出现“断层”的局面,中国也必将会在现代化进程中迷失自我。“新生代”也必将因此与传统文明“断根”,且难以找到精神家园而困惑、迷茫。
“新生代”是天之骄子――祖国文明的继承发扬者,而这一切都要靠教育来完成。中国文化的精要,都浓缩在古诗文当中。因而,古诗文――文化的经典,再次得到了审视,它的特殊价值再次得到充分的认识。
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可以从中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及健全的人格。语文教育,深入点说,是一项培育国民灵魂的工程。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千万语文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语文教育在新世纪终于出现了曙光。2000年教育部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育大纲》把古诗文的比重提高到30%,2001年秋季新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推荐了120篇古诗文。在未来的时代里,中国的孩子将会接触到更多的古诗文。
文化的经典――古诗文,终于再次向学生、教师、社会展示出自己的价值。幸甚矣哉!
二、语文的本色――宿地的重新回归
1.迷失本相,古诗文的现状令人担忧。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极民族性的文化,而将它传载下来的更是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古诗文。古诗文与现化距离较远,学生的人生经验在头脑中已有表象,很难窥得古诗文之全貌,有时甚至偏离较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老师要么将前人的翻译念给学生,叫学生诵记;要么将古诗文当作语法讲析的材料,大讲一气。曾经有人讲《醉翁亭记》时,将其中的二十多个“而”拿来分析。如此教读,学生岂会对古诗文产生兴趣?在文化消费观念中,人们往往很注重读者的消费(感受)动向;而于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淡化了学生的“接受”心理,采用一种强制性的方式,迫使学生“消费”,这显然违背了教学原理。部分老师的此种做法大多是出于考试的需要,硬塞给学生,拿自己的见解限制学生。将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具趣味性的古诗文课教成枯燥乏味、干巴巴的技术课,陷入了一导语、二文学常识、三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四翻译、五分析、六总结的僵死模式。
而另一种古诗文教学的误区相对而言较隐蔽,不易被人认识。那就是部分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过多的使用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而古诗文阅读教学忌过重的表演成分。在教学法中,说学逗唱、插科打诨、声光电影,都极可能冲淡文本本身的价值,不利于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2.追寻本色,古诗文的前景值得展望。仔细研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了一个理念: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回归语文本色,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中国古代的教育正是从大量的读诵、吟咏入手,日积月累而成大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
教学千法读为本。读是古诗文传统教学的最主要方法,也是现代古诗文教学的要求。古诗文是情景高度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太阳能光伏板安装合同协议.docx VIP
- 智融SW6306V_数据手册.pdf VIP
- 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全媒体运营项目)选拔赛理论考试题库资料(含答案).pdf VIP
- 2018年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评审.docx VIP
- 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试行).docx VIP
-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pptx VIP
- 2025年成人高考时事政治试卷及答案.docx VIP
- 《工程渣土资源化利用技术规程》DB32T 5172-2025(江苏省标).pdf VIP
-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章振型分解反应谱法.ppt VIP
- 《走近周杰伦》课件.ppt VIP
文档评论(0)